[陶瓷] 中国古代釉陶的发展史

[复制链接]
查看900 | 回复0 | 2020-3-3 15: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釉陶的发展史

釉陶即指在普通陶器上施釉。釉陶上的釉和瓷器上的釉有本质差别,它是一种含铅量很高的低温釉,一般只需要700至900摄氏度就以烧成。釉面光光这润滑,不沾油污,显示出美丽的颜色。由于在普通瓦器上施釉,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宽广,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汉代生活的历史面貌。包括各种日常生活用具,有仿青铜礼器,为生活服务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模型各阶层的人物形象,表现人们精神信仰、祭祀祖先的器具、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人们饲养的家禽,家畜等形象,有的以雕塑形象出,有的则在器物的装饰上表现出来,活生生地再现汉代社会的许多方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釉陶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出现,北方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工艺最为发达,制陶工艺有深厚的基础,战国中期以后遭到战争的破坏,釉陶生产停顿。汉朝建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中原、关中在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又走在全国的前头,釉陶又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长安地区一座汉武帝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釉陶艺术品,也是壶罐一类作品,根据考古资料统计,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的武帝至宣帝期间,釉陶产量仍然不多。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即公元一世纪)期间,釉陶生产数量增加,壶、罐生产较多,还增加了樽、盒、勺、碗、盘、杯(羽觞)等。汉中期以后是釉陶工艺迅速发展的时代,除大量生产各类生活用具以外,还生产出反映庄园经济的猪圈、鸡笼、狗舍和相关动物形象,并灶模型,反映豪强大族的高门甲第、坞堡建筑、住宅庭园,役吏奴仆和豪华奢侈生活场面的巨型雕塑等。东汉末年,豪强武装集团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结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加上饥荒、瘟疫、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北方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釉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逐渐衰落下去。

陶器的发展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