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釉陶的鉴赏与鉴定 汉代釉陶鉴赏 汉代釉陶鉴定
鉴定汉代釉陶器主要从胎、釉、造型和纹饰方面鉴定。一般来说,真品釉陶壶、陶罐、樽、盘等部是红陶胎,胎上呈浅红色,比较粗松,质地较软。露胎部分表层粉化,底部成型时出现的轮旋纹理看得见,但不够清楚。如果用指甲抠划,胎体上会出现划痕。赝品就完全不同了,赝品有两种,一种为灰胎,一种为红胎。灰胎像优质细泥灰砖,坚硬如石头,敲起来像瓷胎一样,这是因为现代烧造此器温度较高。红胎赝品质地很细,叩之声音清脆。汉代各类罐中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口沿平滑圆润,有的口沿中央有一条小沟槽。肩部丰满,腹部圆鼓,下腹缓收,平底。从肩部到底都很饱满,线型结构上收敛都很缓慢,底部不向外张侈。赝品颈部做得又长又大,肩不向外张侈。另外,装饰花纹上的区别,釉陶壶、罐等类器物的肩部往往有一圈模印出来的狩猎纹。赝品则花纹模糊不清,是故意做出来的。最后就是绿釉,真品深沉凝厚,釉光莹悦目,比较暗一点,没有浮光。釉面不够平整,在口沿、肩腹部分常有窑粘现象,专业上称为“垂釉现象”。这个流釉现象是由器底向口沿方向流动,即由下向上流动。赝品恰恰相反,釉层较薄,流釉从上往下流。另外,“银裹”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埋藏地下几千年自然形成,而赝品采用喷或者刷的方法,不自然。
表面施铅釉的陶器。约在西汉中期出现。东汉很盛行。除中原关中地区以外,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沿海,南到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均有出土。器物种类有鼎、壶、盒、盘、耳杯、尊、博山炉、仓、灶、井、水碓、磨、灯、陶树、猪圈、狗舍、鸡笼、楼阁、池塘、碉楼、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用普通陶土作胎,多作红陶颜色。以轮制、手制、模制、粘接等手法成型。以雕刻、堆塑、模印和粘贴等工艺作装饰。纹饰有弦纹、水波纹、连环纹和植物树木、人物舞蹈以及龙、虎、朱雀、猴、熊、小鸟、云气等。内容活泼,线条流利,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气势宏伟。表面施釉,釉色有深绿、浅绿、赭色、黄釉色、酱褐色等。有单色釉,也有复色釉。釉层清澈明亮,光泽平滑照人。烧成温度在800℃左右,胎釉一次烧成。釉陶能在低温中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配有大量的铅。以东汉釉陶为例,经测定,釉的化学组成为:SiO2,33.88%;Al2O3,6.20%;Fe2O3,2.31%;PbO,46.89%;CuO,1.26%。绿釉陶埋藏地下经氧化作用,在釉面产生沉积物,到一定厚度时对光线有干涉作用,发出银光。银色层主要是Pb、Si、Al,少量Mg、Cu、Ca,微量Fe、Ag、Ti、Bi、Sn等。就是这些物质对光线的干涉作用产生出银色光泽,有人称为银釉。
釉陶在公元前四世纪,已经作为生活用器出现在北方中原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汉朝建立后,人们经过战乱的洗礼,更向往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釉陶的生产日益增加,到东汉达到顶峰。直到东汉末年,各地纷争不断,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加上饥荒、瘟疫、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釉陶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逐渐衰落。从出土资料上看,全国各地都有汉釉陶出土,例如山东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出上了大批彩绘陶车、马、仪仗俑群等文物;最近江苏泗阳三庄汉墓也出土了大量的釉陶器等。
汉代釉陶器一般在700至900摄氏度烧成,属于低温釉。造型基本仿造商周古青铜器的造型,如樽、魁、羽觞、奁、熊形灯、浮雕狩猎纹壶等。一般在壶和罐的腹部两个铺首,雄伟端庄,釉层莹润明亮,釉色华丽。汉代釉陶的釉色比较复杂,从墓葬出土品到各博物馆的传世品可以看出各种釉陶器数量很多,主要有绿釉和黄釉两种。战国至汉代早期以或浅或深的黄褐釉为主。黄色釉的呈色剂为铁的氧化物,这类物质容易取得。汉宣帝到王莽时期就有了黄色、赭色、绿色、褐色的复色釉。大约从汉成帝时期开始,绿釉陶器多了起来,东汉时期绿釉陶器始终占多数,绿色釉的呈色剂为铅的氧化物。
在各种釉色的陶器中,黄釉、黄褐釉或赭褐釉、黑釉釉面的光泽度都不佳,表现为釉层薄,在红陶胎上颜色涩而不亮。只有大多数绿釉陶比较凝厚、润泽。绿色釉的形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采用天然蔬菜或者植物汁液兑入釉中在低温下烧造;另外一种说法是采用呈色剂是铅的氧化物,在还原火焰焙烧下釉色呈绿色。我个人偏向后一种观点,应该是含铅氧化物在还原火焰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黄釉陶器也很多,有浅黄褐釉、深黄褐釉、赭褐釉,其他还有黑褐釉。绿釉陶器主要有浅绿、深绿、翠绿、黄绿等色。
汉代釉陶中的珍品莫过于铅绿釉陶器,古玩行称为“银釉”、“银裹”。在古代就有“汉器普品十件,不抵银釉一件”的说法。
“银裹”器并不是用银作主要呈色剂,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铅的氧化物,在还原焰焙烧下釉色呈绿色。但配釉的原料成分很复杂,除铜以外有铅、硅、铝、镁、钙、铁,以及微量元素银、钛、铍、砷等物质,在地下水的浸泡和腐蚀下,这些物质游离出来附着在釉层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能发出银色光泽.
表面施釉的陶器。挂釉可保护器胎,且起装饰作用。古代的西亚、埃及、欧洲有铅釉或锡釉陶器,欧洲有的锡釉陶器上还有彩绘。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是西汉时期的铅釉陶器;流传到国外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铅釉陶器。开始时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王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
中国釉陶的着色剂,绿色是铜,酱黄色、褐色、黑色是铁,熔剂是铅。据化验,东汉绿釉陶器釉的成分,硅酸占29.91%,氧化铝占65.45%,氧化亚铁占0.80%,氧化铜占2.60%,钙、钾、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占0.94%。烧成温度在700~800℃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