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2亿4425万
[苏富比]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2亿4425万
[苏富比] 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2亿4425万
拍品信息 作者 | -- | 尺寸 | 13cm | 作品分类 | 工艺品杂项>笔墨纸砚 | 创作年代 | 北宋 | 估价 | 咨 询 价 | 成交价 | - RMB 244,258,625
- HKD 294,287,500
- USD 37,668,800
- EUR 29,428,750
| 专场 | 俊雅清凝 — 乐从堂藏宋瓷粹珍 | 拍卖时间 | 2017-10-03 | 拍卖公司 | 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 拍卖会 | 2017年秋季拍卖会 |
| 出版
史彬士(编纂),《中国历代陶瓷选集》,鸿禧美术馆,台北,1990年,编号40 | 说明 | 来源
伦敦苏富比1982年6月15日,编号252
鸿禧美术馆收藏,台北
展览
《清翫雅集廿周年庆收藏展:器物》,台北,2012年,编号24
相关资料
冰裂莹翠-汝官窑笔洗
康蕊君
北宋晚期御瓷汝官窑,造于河南汝州,今宝丰县,近千年来地位至高,实为神品,乃中国历史之珍,显中国哲学之华,集中国美学之粹。汝瓷小巧朴雅,温婉隽永,不仅代表中国陶瓷艺术之真髓,历史意义更是深远,古今名藏均以其为首,然珍稀无比,一器难求。
此件汝官窑笔洗,釉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形巧致雅绝,底见三芝麻花细小支钉。为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通器完美臻善,当属汝官瓷之范。
与南宋杭州官窑瓷相异,汝瓷特征极为明确,然釉色仍有多样变化,可见淡蓝乳青无纹者,一如香港苏富比2012年售出之葵花式洗(见以下名录编号29),亦有莹亮晶透,青翠泛蓝,细披冰裂开片纹者,即如本品。早明曹昭《格古要论》尚前者无纹,南宋杭州官窑则似以后者为典范,二者均极为珍罕,两造之间更见各式釉色变化,色有淡灰者、开片遍布,或片纹染深,但釉面乳浊不透者。
无论物换星移,此件汝官窑笔洗臻美耀眼,仍属传世汝瓷之最,釉色相近者如大维德基金会藏品(53)、罗斯卡博物馆藏一对圆洗之一(57)及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馆藏例(59)。观传世汝瓷名录可知,如此釉色仅能见于尺寸较小且造形素雅之器,而尺寸较大或器形繁复者,其釉色往往略偏,不若典型,一如大维德基金会藏知名长颈瓶,汪庆正因而曾质疑其汝窑身分(汪庆正等,1991年,页116)。
逾九百载,历经千秋万代之珍爱细藏,此汝官窑笔洗方可保存得如此尽善完美。汝瓷稀若晨星,据传世名录可见,汝窑从未大规模烧制,同一器形往往仅见一、二例,造形简素者,则尺寸各异,底作三或五颗支钉等。例如存世五件瓶器(编号1-5),仅有二瓶造形一致;六件水仙盆(编号6-11),可至少分类为二种尺寸;三件香炉之一(编号14),远较另二器(编号12-13)为大;三十三件笔洗(编号30-62),器形可见些微差异,尺寸自12.3公分至16.7公分不等,无统一规范。
异于南方龙泉地区可长达百米之龙窑,汝窑烧造于仅止两米长之馒头窑,不同于定瓷类节省空间之覆烧方法,汝瓷采立烧,且各器制于独立匣钵中,更使空间局促。窑匠小心翼翼于窑具上平衡泥坯,以三或五颗细小支钉支撑全器,困难重重,烧造成功者遂少。汝瓷多需二次入窑,先素烧,复釉烧。釉面开片纹乃出窑冷却时,釉与胎身之收缩速度不同所致,起因偶然,却成汝瓷特色。烧成如同天然宝石结晶般闪烁迷人之冰裂釉色,却仍需天时地利,非人为可控制。
汝瓷引古思、忆史训,辉映北宋徽宗一朝(1101-1125年在位)汴京之盛,艺诣文风至高;又让人痛念南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迁都临安,外患交迫,仍试图于杭州再造大宋荣光。
学者相信官汝窑之烧造时间极短,普遍认为或只廿载,约于北宋哲宗(1086-1100年在位)至徽宗二朝之间。陈万里专文(陈万里,1951年)述应为1086年至1106年一说,广得认同,但仍有少数学者持他论。虽无记载帝王直接命烧汝官瓷,史料有录朝廷嫌河北定瓷口沿有芒,敕另设官局烧青瓷,窑建河南汝州,或开御瓷订烧先例,弃前从各处贡瓷中择佳之法。
汝瓷素雅不艳,含蓄实华,呼应宋人尚真、顺应万物之世界观。如此品味为北宋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所尚,布衣粗食,朴简归真,深切影响当时文人画家,不同于画院派华丽构图与繁复技法,他们笔下线条简约,描写自然乡野,朴拙而意趣横生。一如宋时画家绘山水重云氤之美,瓷匠亦追求烧出「雨过天青色」,而唐代所尚如玉之浓翠绿。瓷虽非宝石黄金之贵,经过高温窑烧而得的柔美釉色,偶然自来之晶亮冰裂,一切顺应自然,朴实而绮丽,深深应合中国文人之德。宋人赏瓷,评其器形、釉料、色泽、触感,彷佛早已预言简约主义的到临,不论是风格或技术,至今仍是艺人工匠们的灵感泉源。对雅瓷的追求,始于宋时文人墨客,未几传至内府,渐同此好。
女真南侵中原,北宋衰亡,汴京失守,迁都杭州临安,汝窑定窑同告陷没,内廷欠乏佳瓷,高宗遂于杭州新设官窑,依样照造仿故汝。此件汝官窑笔洗之天青釉色及冰裂纹,即得南宋官窑致力摹效(可比较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台北,2016年,图版II-2、II-7、II-11及12、II-42及43)。
绍兴二十一年(1511年),宋高宗得重臣张俊奉进汝瓷十六件,如此重礼可知张氏权重显赫,且忠心不二,得后人记载(《武林旧事》,通书记杭州旧事,周密着,1232-1308年)。北宋汝瓷只供御廷,仅有拣退之品出售,殊不可得,张氏何以能得十数汝瓷,且为可供御之质,仍未得解。
明人重汝,称汝瓷底部支钉痕为「芝麻粒」,首见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初刊。惜真品难得一见,乏汝瓷范本可依,尽管景德镇窑拟烧各朝佳品,未见仿汝。唯一例外者为一件蓝釉水仙盆,书宣德年款,乃景德镇御窑依照画中汝瓷而作(《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8年,图版36)。及至清雍正始仿汝瓷,世宗曾敕将各式汝器南送御窑,以便仿制烧造。雍正十年(1732年),御旨烧造瓷品清单,记「铜骨无纹汝釉,仿宋器猫食盘人面洗色泽」以及「铜骨鱼子纹汝釉,仿内发宋器色泽」(Stephen W. Bushell,《Oriental Ceramic Art: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W.T. Walters》,纽约,1986年;重刊版,伦敦,1981年,页194f)。雍正七年(1729年),内务府活计清档列各式汝窑笔洗三十一件,或有铭文,珍存于可能来自日本之洋漆箱中(台北,2006年,页25),记载为镌有刻文者,皆与现存台北藏品吻合。雍正六年至七年间(1728-29年)绘制〈古玩图〉二卷,其中描绘数件御藏汝瓷,如一件金属扣口水仙盆(下列编号7,并见康蕊君,〈Art in the Yongzheng Period: Legacy of an Eccentric Art Lover〉,《Orientations》,2005年11/12月号,页65右上),及大维德基金会藏一汝瓷盌(编号17,见《盛世华章》,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编号168左下)。
乾隆帝对汝瓷赋诗咏叹,且命宫中匠人镌文于器,致使汝瓷名气更胜从前。传世汝瓷八十七件中,二十二件刻有其御题诗。高宗略欠明辨汝瓷之识,时有错认,更曾误将先父在位时仿汝器以为宋时真品,镌诗咏赞(前述出处,编号197)。
1923年,满清帝制(1644-1911年)已亡,紫禁城将开放为公众博物馆之前,用以典藏古物之建福宫发生大火,据传为宫中太监为掩饰监守自盗之行而为,余烬中仅存少数的汝瓷及明成化鬪彩虽遭祝融波及,仍未全毁,传世八十七件汝瓷中,即有十五件曾为火损。在西方,直至1935-1936年,假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行之《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示由中国政府借出汝瓷十件,才确知神秘佳器之貌,然少数汝瓷已在此之前纳入西方典藏,其中大维德爵士与 George Eumorfopoulos 珍藏汝器均共列此展。大维德爵士因策展而能近距离赏鉴汝瓷,深入研究其历史背景,展览结束后更于《东方陶瓷学会汇刊》撰文〈Commentary on Ju Ware〉(大维德,1936-1937年)。
多年来,人们屡寻汝窑遗址不果,直到1986年,才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并出土大量汝官窑器残片。据出土瓷片,宝丰窑也有烧制民用瓷器。传世汝窑器一般小巧淡素,但考古发掘显示,汝窑艺匠敢于创新,挑战复杂立体形状、镂空、划花等设计,惜似乎未有标新创异之全器流传窑外。近年发现多个窑址,虽有说或为北宋官窑,尤河南汝州清凉寺附近之张公巷(北京,2009年),其出土瓷片却与传世汝器有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世汝官瓷通考
康蕊君
宋瓷类种琳琅万象,以汝瓷最是稀贵,位中国陶瓷之首,存世之例寥如晨星,可罗列数之,究因有二:一者,自古汝瓷极得珍视,代代递藏,虽偶有遗珠之例,然私人收藏中几无可能再现未录之器;其二,后世未见近类汝瓷之作,同朝民窑亦无造出相近者,异于南宋杭州官窑瓷一类,存世汝官瓷明确可辨,不受鱼目混珠之累。
中国陶瓷史中,唯一亦可罗列清册者乃明代成化窑官瓷,朱汤生曾造册载之。存世汝官瓷未及百件,相较之下,成化官瓷数量却高达六倍以上。
多位学者均曾清点存世汝官窑数目,历经数十载,名册数目略见增加。1958年,G.St.G.M. Gompertz 编列初三十一件海外藏汝瓷,此外中国政府曾送展十件参加1935/6年的伦敦展览(Gompertz,1958年,页34)。当时中国境内收藏之例,未见有录,自此著录陆续可见新例,尤以旧藏于中国者为多,偶有海外藏瓷。Gompertz 清单所列部分品名,如今虽不再认定为汝官窑瓷,其总数却极为接近现今普遍认可之汝瓷数量,三十六件。1987年汪庆正等出版统计全世界共计六十五件官汝窑器,并随后于1991年出版更新为六十九件,然其中包含数例作者亦存疑之器(汪庆正等,1987年,页38-40;1991年,页115-117)。
2009年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汝窑青磁特别展图录中,出川哲朗罗列七十例(大阪,2009年,页279-87)。香港苏富比2012年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图录中,我们另在此名册的基础上补充九件传世汝官瓷,这些均乃传世之器,即经代代相传,未曾入土(苏富比,2012年,页40-43)。
北京故宫博物院近期出版专著(北京,2015年,页260-305),以上列著录为基础,增添多件馆藏汝瓷,其中多数于1923年大火中受损,因而早年未曾著录出版。此名单共录全球九十件汝瓷,但其中四例应可剔除:北京故宫2001年购藏之一件鹦鹉形残片(北京,2015年,图41);一件采集自宝丰清凉寺后捐赠予上海博物馆之笔洗,该洗为汝官窑遗址地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促成了后来的发掘(北京,2015年,图42);广东省博物馆藏一件浅盘,乃破片重建而来(北京,2015年,图54);还有一件盏托,著录为高丽青磁,而非汝瓷(香港嘉德2013年4月5日,编号414;北京,2015年,图90)。
虽然辨别传世或是出土不易,于此笔者欲暂且剔除另外四例,因未能确认其为传世之品:三件载录于北京故宫名册之笔洗(北京,2015年,图34、56、59)以下编为(88)、(89)、(90);以及一件近年现身日本之小杯,编号(91)。还有一件笔洗,曾于1922年出版,亦不列于此,见编号(92)。
另有四件汝瓷,其身份已得广泛认同,但未录于北京故宫之名册,遂补上:一为近判定为汝瓷之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藏三足炉,编号14;二为荷兰及丹麦博物馆藏汝窑笔洗,如下编号59、60;另一为上海博物馆藏汝瓷盘,编号68 - 总结共八十七件。
1986年,河南宝丰清凉寺发现北宋汝官窑遗址,出土大量汝官瓷残片,然汝官窑器原为宫廷所造,此类因烧造瑕疵而留于原址,及未成品(例如,未施釉之素坯器),不列入此名单。
1940年以来,仅有六件汝官瓷经由拍卖售出:
汝窑长颈赏瓶,Eumorfopoulos 旧藏,现属伦敦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藏品,售于伦敦苏富比1940年5月28日,编号135。
汝窑水仙盆,口沿扣饰金属,属安宅氏旧藏,现存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编号10),曾二度于伦敦苏富比售出,首为1959年3月17日,编号26,后为1970年2月24日,编号1。
汝窑圆笔洗,属罗桂祥基金会旧藏,现存香港艺术馆(编号51),曾售于伦敦苏富比1980年4月15日,编号140。
汝窑盘,属 Stephen Junkunc 三世旧藏,现为区百龄收藏(编号80),售于纽约佳士得1992年12月3日,编号276(图四)。
汝窑盘,经火烧,磨口,同属 Stephen Junkunc 三世旧藏(编号69),售于纽约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编号401(图五)。
汝窑葵花洗,为艾弗瑞.克拉克伉俪旧藏,现属私人收藏(编号29),售于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101(图三)。
下列八十七件传世汝官瓷,几乎皆为博物馆典藏,仅余四件仍属于私人珍藏(图三至五)。
现存传世汝官窑器名录
S编号乃北京故宫专著《汝瓷雅集》书后之附录号码,北京,2015年,页260-305
[] 仍存私人收藏之传世汝官窑器
瓶器,折肩,卧足(2)
1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2.4公分,金属扣口,铭「奉华」及乾隆皇帝御制诗(S 1)
2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0.5公分,口沿磨平,底心一长方面刮去釉层,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2)
瓶器,圆腹(1)
3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Eumorfopoulos 旧藏:24.8公分,金属扣口(S 60)
瓶器,卵圆腹(1)
4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7.9公分,截口,金属扣口及圈足,底心一圆面刮去釉层,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3)
瓶器,胆形(1)
5 伦敦大英博物馆,艾弗瑞.克拉克旧藏:20.1公分(S 72)
「水仙盆」(6)
6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3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4)
7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3公分,金属扣口,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5)
8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3.1公分(S 7)
9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6.4公分,磨足,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6)
10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氏旧藏:22公分,金属扣口(S 83)
11 吉林省博物馆:23.2公分,截口,金属扣口(S 53)
三足炉(3)
12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24.8公分(S 61)
13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公分(S 61)
14 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17.8公分
(Ellen B. Avril,《Chinese Art in the Cincinnati Art Museum》,辛辛那提,1997年,图版63)
温盌(1)
15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6.2公分(S 8)
盌(2)
16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7.1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24)
17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7公分,金属扣口,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63)
盏托,葵口(2)
18 伦敦大英博物馆,加纳爵士旧藏:16.5公分(S 73)
19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62)
盏托,圆口(1)
20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加纳爵士旧藏:16.5公分,金属扣口,铭宫殿名(S 77)
盏托,平底(1)
21 波士顿美术馆,John Gardner Coolidge 旧藏:18.7公分,(S 82)
三足承盘(1)
22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3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23)
大盌(2)
23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5.9公分,金属扣口佚失(S 16)
24北京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借展:13.7公分(S 35)
笔洗,椭圆形,双鱼纹饰(3)
25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4.2公分(S 9)
26 伦敦大维德基金会:14.2公分(S 64)
27 伦敦大维德基金会:14.5公分(S 65)
笔洗,葵口(2)
28 伦敦大英博物馆,艾弗瑞.克拉克旧藏:13.6公分(S 74)
[29]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艾弗瑞.克拉克旧藏:13.5公分(S 89,图四)
笔洗,圆口(33)
30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公分,铭「乙」(S 25,图一)
31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2.9公分,金属扣口,铭「乙」(S 26)
32 北京故宫博物院:13.6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27)
33 北京故宫博物院:13.4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28)
34 北京故宫博物院:13.5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29)
35 北京故宫博物院:13.9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30)
36 北京故宫博物院:12.8公分,铭「丙」,曾受火损(S 31)
37 北京故宫博物院:12.8公分,铭「丙」,铭乾隆皇帝御制诗,曾受火损(S 32)
38 北京故宫博物院:12.8公分,铭「丙」,铭乾隆皇帝御制诗,曾受火损(S 33)
39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4.9公分,铭「甲」(S 10)
40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4.8公分,铭「甲」及乾隆皇帝御制诗(S 11)
41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公分,铭「丙」及乾隆皇帝御制诗(S 12)
42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1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13,图二)
43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2.9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14)
44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3.4公分,金属扣口(S 15)
45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16.7公分,金属扣口,或曾受火损(S 51)
46 上海博物馆:13.5公分,曾受火损(S 43)
47 上海博物馆:12.6公分(S 44)
48 上海博物馆:12.6公分(S 45)
49 上海博物馆:12.3公分(S 46)
[50] 此拍品,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13公分(S 58)
51 香港艺术馆,罗桂祥旧藏:13.5公分,曾铭乾隆皇帝御制诗,但已磨(S 55)
52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3.7公分,铭「乙」,曾受火损(S 66)
53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3公分(S 67)
54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2.9公分(S 68)
55 牛津艾许默林博物馆,艾伦巴洛爵士旧藏:12.8公分(S 78)
56 瑞典歌德堡罗斯卡博物馆:13公分(S 85)
57 瑞典歌德堡罗斯卡博物馆:12.9公分(S 86)
58 苏黎世雷特博格博物馆,玫茵堂典藏:12.8公分,金属扣口,铭「丙」(S 87)
59 荷兰吕伐登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馆,Nanne Ottema 旧藏:13公分
(http://friesmuseum.delving.org/t ... f/GMP%201981-111%20[01]/500)
60 丹麦哥本哈根艺术与设计博物馆,A. Oigaard 旧藏:13公分(喜仁龙,《Kinas Konst under Tre Årtusenden》,斯德哥尔摩,1943年,卷2,图324)
61 费城艺术博物馆,William Crozier 少将旧藏:13公分(S 80)
62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12.9公分(S 81)
盘,深壁,圆口(7)
63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4公分(S 38)
64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5.8公分,铭「甲」及乾隆皇帝御制诗(S 17)
65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21.4公分,圈足镶扣,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18)
66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8.4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S 19)
67 伦敦大英博物馆,George Eumorfopoulos 旧藏:19.6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曾受火损(S 75)
68 上海博物馆:12.3公分(汪庆正等,1987年,图版32;1991年,图版32及封面)
[69] 纽约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Stephen Junkunc 三世旧藏:17.5公分,口沿略磨,曾受火损(S 88,图五)
盘,深壁,侈口(3)
70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9.3公分,铭宫殿名(S 36)
71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9.6公分,铭「蔡」(S 37)
72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9.5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曾受火损(S 70)
盘,浅壁,侈口(12)
73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7.1公分(S 39)
74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6.9公分(S 40)
75 上海博物馆:17.1公分(S 47)
76 上海博物馆:17公分(S 48)
77 上海博物馆:17公分(S 49)
78 上海博物馆:17公分(S 50)
79 天津博物馆:17.2公分(S 52)
[80] 纽约佳士得1982年12月3日,区百龄典藏,Stephen Junkunc 三世旧藏:17.5公分(S 57,图三)
81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7公分(S 71)
82 伦敦大英博物馆,George Eumorfopoulos 旧藏:18.4公分,铭乾隆皇帝御制诗,曾受火损(S 76)
83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Samuel C. Davis 旧藏:17.2公分(S 79)
84 东京国立博物馆,川端康成旧藏:17.1公分(S 84)
盘,圆口,无足(3)
85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2.8公分,金属扣口,铭「奉华」(S 20)
86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10.9公分,铭「丙」、「蔡」(S 21)
87 伦敦大维德爵士典藏:12.1公分,曾受火损(S 69)
或能入册之器
未确认是否传世品
(88) 笔洗,北京故宫博物院,赠于1965年:13公分(S 34)
(89) 笔洗,沐文堂典藏:13.9公分(S 56)
(90) 笔洗,观复博物馆:尺寸未知(S 59)
(91) 杯,日本私人收藏:10.2公分,经修复(《宋磁の美》,东洋陶瓷美术馆,大阪,2016年,编号1)
现址未知
(92)笔洗,著录载为高丽青瓷,或为汝瓷 :13公分(Oscar Rücker-Embden,《Chinesische Frühkeramik》,莱比锡,1922年,图版43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官窑参考书目举要
大维德爵士,〈A Commentary on Ju Ware〉,《东方陶瓷学会汇刊》,卷14, 1936-1937年,页18-69
陈万里,〈汝窑之我见〉,《文物参考数据》,1951年,编号2
《Ju and Kuan Wares. Imperial wares of the 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2年
G.St.G.M. Gompertz,《Chinese Celadon Wares》,伦敦,1958年
汪庆正、范冬青及周丽丽,《汝窑的发现》,上海,1987年,英文修订版,香港,1991年
赵青云等,《汝窑的新发现》,北京,1991年
叶喆民及叶佩兰编,《汝窑聚珍》,北京,2001年
赵青云编,《宋代汝窑》,郑州,2003年
林柏亭编,《大观-北宋汝窑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06年
《宝丰清凉寺汝窑》,郑州,2008年
《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北京,2009年
《北宋汝窑青磁-考古発掘成果展》,东洋陶瓷美术馆,大阪,2009年
康蕊君,《天青宝色-日本珍藏北宋汝瓷》,苏富比,香港,2012年
《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博物院,北京,2015年
余佩瑾,《贵似晨星:清宫传世12至14世纪青瓷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16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