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古陶瓷 上面的 龙纹 纹饰 发展与演变

[复制链接]
查看814 | 回复0 | 2021-6-1 00: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陶瓷 上面的 龙纹 纹饰 发展与演变
瓷器龙纹浅议
龙纹属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旧说龙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而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存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则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     
                             瓷器龙纹概况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图1)、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一创作构思,当与该时期国人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图2)。从1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金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参见图2)、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图3〕,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成了人类主宰的化身。给龙纹划以五爪和三爪、四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元代统治阶级因以氏族血缘关系起家而得天下,故封建等级制度在王朝内部一直不太完善,才导致至元二年(1336年)有了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之禁令(《元史·舆服》),这便是龙纹最终成了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但这主要是在枢府釉瓷的生产上,而元青花为商贸产品,并非宫廷用瓷。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这印证了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画有双须成为惯例。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于明清两朝。
                          瓷器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捲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身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图4〕,龙爪一般为三趾;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娇健,爪以四、五趾为主〔图5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元龙头小、身躯长,形体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的,体态轻盈,曲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图6、图7〕,以示主宰权势;清龙气宇轩昂,龙首的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图8。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各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
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执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参见图5、图6〕;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右下腭有须,但上颌部通常不见有双须;明洪武起,上颌带须,且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不弯曲;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五趾,趾的形态无定规;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車。民窑以四趾居多,官窑器的龙爪以五趾呈绝对多数,这一定规延续至清;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此外,元龙无不呈张口、吐舌状,很少有闭嘴的;入明后,龙或作闭嘴状,或作张口吐舌状,形态多样,并延续至清末。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鳞片有网格纹与留白的鱼鳞片纹两种〔参见图34〕,网格纹多见,鱼鳞片纹少见,而后者的纹饰更加精美。元龙通常有背鳍,而腹下无横纹带。明代龙身以网格纹和锯齿纹多见,清代以鱼鳞纹常见,然鱼鳞多半带圆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遨游云间的艺术效果,且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呈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一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的横纹带,酷似蛇的腹部〔图8、图9〕,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上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或破译的能力。由于古瓷所承载的信息与内涵十分广泛,只有深入,才可周全,才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