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 广元窑及其瓷器的鉴赏

[复制链接]
查看1108 | 回复0 | 2021-5-31 23: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元窑及其瓷器的鉴赏
在四川省广元市西北门外约十余里处的一个叫磁窑铺(又叫磁瑶铺或磁陶堡)的地方,有一处始烧于唐代,停烧于宋末元初的古窑址——广元窑。这一个瓷窑是1953年修宝成铁路时发现的。四川省博物馆研究员王家佑先生当年曾参加宝成铁路文物保护委员会的工作,故而,对广元窑进行过最早的实地调查、试掘。1976年和1978年,四川省陶瓷编写组和重庆市博物馆先后对该窑址进行了两次调查清理工作,初步地摸清了广元窑的基本面貌与烧造历史。
根据历年来的出土器物和窑具分析,广元窑主要产品是民间实用器,计有碗、盘、盏、碟、杯、瓶、罐、壶、钵、盒、洗、盏托、水匜、香炉和小瓷塑动物及鸟食罐等;釉色以黑色为主,兼有青灰色、米黄色、酱色、黄色、绿色,此外,还有无釉素胎器;各种器物烧成温度高,瓷土虽然因为淘洗不够,杂有石英颗粒,但胎骨结构坚硬、紧密,没有明显气孔,从断面上看,胎骨呈色多样,有灰黑色、黄白色、灰白色、褐黑色、红褐色等,其中,普品以褐黑色为多,精品则以黄白色、灰白色为主,另外也有罕见的白色;盘、碗等器物的外壁多为半釉或施釉不到底,碗足有饼形足、玉壁底足或矮环底足;所有施釉器物往往在施釉前,以白色化妆土和黑色化妆土修饰胎面,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器物釉面的光洁度——这一点是广元窑黑瓷与建窑黑瓷的最大区别。
广元窑的黑釉呈色丰富,其黑色的变化是由于釉层厚薄的不同而形成的,一般可分为正黑、绀黑、棕黑三种。在黑釉瓷中,因独具匠心地施撒黄色彩斑而形成的玳瑁纹、虎皮纹以及油滴纹、兔毫纹等盘、碗、盏等器物,其美学价值和观赏性足以与吉州窑、建窑同类器物妣美。以往人们多以为广元窑只生产黑釉窑变器物,随着出土实物的增多,人们也认识到广元窑也有采用刻划、模印、描金、釉上釉下彩绘等装饰手法生产的器物。
同时,由于广元磁窑铺自古处于川陕交通要道之上,是四川南北水陆交通重要通道,因此,我国南北陶瓷工艺技术的交流在广元窑的器物上有广泛的体现。四川省博物馆研究员王家佑先生根据在窑址收集的品种繁多的瓷片断言:这些残片说明了这个古窑是可能烧过或交流过四川邛窑、大邑窑、川东窑,甚至远远的钧窑、越窑的釉彩与技术。此外,陈丽琼先生在专门论述广元窑不同瓷器品种与北方陕西、山西、河南和南方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古代瓷窑产品的相似相同点的同时,还根据海外的考古发现资料,指出广元窑产品也有外销东亚的可能。因此,对广元窑及其产品的研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著名古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在《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一文中,曾指出建阳阶级窑起源于宋代,而考古资料表明,广元窑瓷器也是用阶级窑装烧而成的。广元窑的阶级窑是由隔室龙窑进化而来的,是馒头窑与龙窑的结合体,即从单个窑室看是一个半倒焰的馒头窑,几个相互连通的馒头窑建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组成一个呈阶梯状的大龙窑,从而使馒头窑和龙窑的的优点都得以利用和发挥。使用这种先进窑炉的装烧的方法一般有三:一是一匣一器,装匣正烧,匣底以石英砂作介质;二是把涩圈碗直接重叠于支托上进行无匣叠烧;三是采用垫饼、支柱、三叉型支点等垫具按器物的大小隔离进行无匣套烧。
掌握以上广元窑瓷器及其装烧的特点,对于鉴定广元窑瓷器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广元窑的一些精品彩斑黑釉窑变碗,内底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下,但底足为饼形足或玉壁底足或矮环底足且沾有砂粒,这就是采用匣钵单件装烧法烧成的器物;而器内有白色涩圈,较高的圈足并涂有白色化妆土,圈足四周露胎较多,这样的器物就是叠烧或套烧的结果。用装匣单件正烧出来的器物自然属于上品,其胎普遍比用叠烧和套烧的器物的胎质要细,要轻薄一些;由于使用化妆土和先进窑炉装烧,精品黑釉彩斑器物釉面的光亮度比建窑、吉州窑同类器物要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元窑址遭受破坏严重,精美器物在窑址出土不多,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其工艺水平和成就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的发展,各地出土的广元窑瓷器不断面世,一些精品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200034日,新华社曾转发《华西都市报》的一篇报道,报道说:日前,成都市文物总店在整理库房时发现一件罕见的宋代描金龙纹黑釉罐这件黑釉描金龙纹罐高14厘米,腹径13厘米。灰白胎,胎质较粗。釉色黑中微泛灰褐,黑釉上用棕红釉彩绘纹饰。在罐腹部饰有一条体成轻盈的描金腾龙,其下为海水纹。此描金龙双目突出,龙角弯似鹿角,四脚腾空,张牙舞爪,气势非凡。这件黑釉罐是该店从一广元农民手中收购的,该店经理认为:从其磨损程度来看,当为传世品。从其胎、釉、纹饰风格分析,均显现了明显的北宋晚期、南宋初期广元窑器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