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瓷器在偏光显微镜下晶相的差别(全篇)
图一(真品)中的晶粒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是因为手工研磨;加柴窑温度低而且不均衡; 而图二(现代仿品)中的晶粒形状基本相似,大小均匀,是因为机器研磨;加电窑温度高而均衡;
使用偏光显微镜可以通过观察二次莫来石的形状确认瓷器的新老,图一是一件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釉面偏光显微图片,此图片因为是使用普通相机拍摄的,因此图片中间部分最为清晰,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橙黄色的物象不要理睬,主要观察那些密布图片上的白色物象,这些白色的颗粒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在这些大大小小白色颗粒之间填充着青灰色的玻璃相,在这幅图片中几乎没有圆形的气泡,这种白色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颗粒就是二次莫来石的晶相。
瓷器釉面是由多种矿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的总和专业称之为莫来石,在高温烧成阶段莫来石中部分熔融于烧成过程中变成透明的玻璃相,也就是图片中密布在白色颗粒外青灰色的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矿物质因为熔点高,如石英之类需要1420度以上的高温才能熔融,在1250度左右的烧成温度下不能熔融,因而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这些没有熔融的矿物质会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二次莫来石景象,温度越高这些莫来石聚集成的晶相颗粒就越小,温度越低这些莫来石聚集成的晶相颗粒就越大,这些重新聚集起来的晶相颗粒专业称之为“未成熟的二次莫来石”,这些晶粒的形象真实的反映出釉面材料的加工方法以及瓷器大致的烧成温度,图一中的白色晶粒要比图二中的白色晶粒的体积要大几倍,而这两张图片放大倍数是相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两件瓷器的烧成温度不同,图一明代瓷器的烧成温度应该是1240度到1250度之间,图二是现代煤窑烧成温度在1280度左右,在制作仿品时只要适当的降低烧成温度晶粒就会变大,因此观察晶粒的大小并不能确认瓷器的真伪。
图一与图二中白色的莫来石晶粒除了大小不同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图一(真品)中的晶粒不仅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而图二(现代仿品)中的晶粒形状基本相似,大小均匀,这是因为两个时代的瓷器釉料加工方法不同,老瓷器的釉料是采用敲击、碾压、手工搅拌等原始工艺制成,粉碎后的矿石形状各异除了极少数高档瓷器使用的釉料经过多次淘洗而使得晶粒接近现代球磨机制釉产品的晶相以外,绝大多数瓷器釉面中的晶粒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现象与现代球磨机制釉的瓷器晶粒差异都会存在,图二中的白色莫来石晶粒体积小,形状、大小均匀这是因为矿石在球磨机中长时间的滚动研磨形状相同,大小均匀。
釉料的加工制备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严密的事,就仿制赝品的作坊来说根本没有可能自行制作釉料,专业釉料配制企业几十年来从未制作过传统手工釉料,若想重新研究传统手工釉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在研制传统釉料时还要牵扯窑炉、采矿等行业,在短时期内制假者还无法制作出可以蒙混偏光显微镜观察二次莫来石晶相的仿品,只要准确掌握偏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鉴定瓷器的新老就变得十分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