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馆藏
标本
论坛
BBS
资讯
艺术品资本金融化平台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馆藏古瓷
日本瓷器
馆藏文物
馆藏标本
日本瓷器
鉴赏学习
文物鉴定
格古日记
频道
积分商城
留言
企业简介
最新新闻
品牌故事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中国·古陶瓷与标本博物馆
»
论坛
›
论坛
›
收藏知识
›
续茶经(三、茶之造)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茶文化]
续茶经(三、茶之造)
[复制链接]
1193
|
0
|
2020-1-4 0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续茶经(三、茶之造)
(2019-01-31 23:37:13)[url=]
[/url]
卷上之三
三、茶之造
《唐书》: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
《北堂书钞》:《茶谱续补》云:“龙安造骑火茶,最为上品。骑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火。
《大观茶论》: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不去害茶味;既撷则有乌蒂,不去害茶色。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得八九矣。
涤芽惟洁,濯器惟浄,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概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
蔡襄《茶录》: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造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东溪试茶录》: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惟过惊蛰者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焙后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晩。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湿易损。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
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著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叶梗长,则受水鲜白;叶梗短,则色黄而泛。乌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味苦涩。蒸芽必熟,去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
《北苑别录》:御园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萌坼,先民焙十余日,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张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而石门、乳吉、香口三外焙,常后北苑五七日兴工。毎日采茶、蒸榨,以其黄悉送北苑并造。
造茶旧分四局,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遂并而为二焉。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銙有东作、西作之号。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銙,随笪过黄有方。故銙有花銙,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毎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
(山有伐鼓亭,日役采夫二百二十二人。)
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晩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耳。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之一枪二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带头是也。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在所不取。使其择焉而精,则茶之色味无不佳。万一杂之以所不取,则首面不均,色浊而味重也。
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遇闰则后之,以其气候少迟故也。
蒸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而有草木之气。故唯以得中为当。
茶既蒸熟,谓之茶黄,须淋洗数过,
(欲其冷也。)
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以出其膏。
(芽则以高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
先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盖建茶之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泡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之数多寡,皆视其銙之厚薄。銙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銙之薄者,六火至于八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
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一十二焉。自十二水而上,曰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曰研三团至七团。毎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尤贵于强有力者也。尝谓天下之理,未有不相须而成者。有北苑之芽,而后有龙井之水。龙井之水清而且甘,昼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资焉。此亦犹锦之于蜀江,胶之于阿井也,讵不信然。
姚宽《西溪丛语》: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有一泉极清澹,谓之御泉。用其池水造茶,即坏茶味。惟龙团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后拣。毎一芽先去外两小叶,谓乌蒂。又次取两嫩叶,谓之白合。留小心芽置于水中,呼为水芽。聚之稍多,即研焙为二品,即龙团胜雪、白茶也。茶之极精好者,无出于此。毎銙计工价近二十千。其他皆先拣而后蒸研。其味次第减也。茶有十纲,第一纲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妙,自六纲至十纲,小团至大团而止。
黄儒《品茶要录》: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伺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尤喜薄寒,气候阴不至冻。芽登时尤畏霜,有造于一火、二火者皆遇霜,而三火霜霁,则三火之茶胜矣。晴不至于暄,则谷芽含养约勒而滋长有渐,采工亦优为矣。凡试时泛色鲜白,隐于薄雾者,得于佳时而然也。有造于积雨者,其色昏黄;或气候暴暄,茶芽蒸发,采工汗手薰渍,拣摘不洁,则制造虽多,皆为常品矣。试时色非鲜白,水脚微红者,过时之病也。
茶芽初采,不过盈筐而已,趋时争新之势然也。既采而蒸,既蒸而研,蒸或不熟,虽精芽而所损已多。试时味作桃仁气者,不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蒸芽以气为候,视之不可以不谨也。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然过熟愈于不熟,以甘香之味胜也。故君谟论色,则以青白胜黄白,而余论味,则以黄白胜青白。
茶蒸不可以逾久,久则过熟。又久则汤干而焦釜之气出。茶工有乏薪汤以益之,是致蒸损茶黄。故试时色多昏黯,气味焦恶者,焦釡之病也。建人谓之热锅气。
夫茶本以芽叶之物就之棬模。既出棬上笪焙之,用火务令通热,即以茶覆之,虚其中以透火气。然茶民不喜用实炭,号为冷火。以茶饼新湿,急欲干以见售,故用火常带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必致薫损茶饼。试时其色皆昏红,气味带焦者,伤焙之病也。
茶饼先黄而又如阴润者,榨不干也。榨欲尽去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意。唯喜饰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试时色虽鲜白,其味带苦者,渍膏之病也。
茶色清洁鲜明,则香与味亦如之。故采佳品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而出,或以瓷罐汲新泉悬胸臆间,采得即投于中,盖欲其鲜也。如或日气烘烁,茶芽暴长,工力不给,其采芽已陈而不及蒸,蒸而不及研,研或出宿而后制,试时色不鲜明,薄如坏卵气者,乃压黄之病也。
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且物之变势无常,而人之耳目有尽,故造斗品之家,有昔优而今劣,前负而后胜者。虽人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不过十数銙而已。拣芽则不然,遍园陇中择其精英者耳。其或贪多务得,又滋色泽,往往以白合、盗叶间之,试时色虽鲜白,其味涩淡者,间白合盗叶之病也。
(一凡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条叶之初生而白者,盗叶也。造拣芽者,只剔取鹰爪,而白合不用,况盗叶乎。)
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草者,建人号为入杂。銙列入柿叶。常品入桴槛叶。二叶易致,又滋色泽,园民欺售直而为之。试时无粟纹甘香,盏面浮散,隐如微毛,或星星如纤絮者,入杂之病也。善茶品者,侧盏视之,所入之多寡,从可知矣。向上下品有之,近虽銙列,亦或勾使。
《万花谷》:龙焙泉在建安城东凤凰山,一名御泉。北苑造贡茶,社前芽细如针,用此水研造,每片计工直钱四万分。试其色如乳,乃最精也。
《文献通考》:宋人造茶有二类,曰片,曰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时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
《学林新编》: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唐僧齐己诗曰:“高人爱惜藏岩里,白甀封题寄火前。”其言火前,盖未知社前之为佳也。唐人于茶,虽有陆羽《茶经》,而持论未精。至本朝蔡君谟《茶录》,则持论精矣。
《苕溪诗话》:北苑,官焙也,漕司岁贡,为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以入贡,为次。二焙相去三四里间。若沙溪,外焙也,与二焙绝远,为下。故鲁直诗“莫遣沙溪来乱真”,是也。官焙造茶,常在惊蛰后。
朱翌《猗觉寮记》: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刘梦得《试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又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竹间茶最佳。
《武夷志》:通仙井在御茶园,水极甘冽。每当造茶之候,则井自溢,以供取用。
《金史》:泰和五年春,罢造茶之防。
张源《茶录》: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其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而不寒。必须板房,不宜土室。板房温燥,土室潮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之处,不惟易生湿润,兼恐有失检点。
谢肇淛《五杂组》:古人造茶,多舂令细末而蒸之,唐诗“家僮隔竹敲茶臼”是也。至宋始用碾。若揉而焙之,则本朝始也。但揉者恐不及细末之耐藏耳。
今造团之法皆不传,而建茶之品,亦远出吴会诸品下。其武夷、清源二种,虽与上国争衡,而所产不多,十九赝鼎,故遂令声价靡复不振。
闽之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闬。予尝过松萝,遇一制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之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制松萝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工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闽人急于售利,每斤不过百钱,安得费工如许?若价高,即无市者矣。故近来建茶所以不振也。
罗廪《茶解》:采茶制茶,最忌手汗、体膻、口臭、多涕、不洁之人及月信妇人,更忌酒气。盖茶酒性不相入,故采茶制茶,切忌沾醉。
茶性淫,易于染着,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许次杼《茶疏》:岕茶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时无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以梅雨时采,故名。梅茶苦涩,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茶初摘时,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炒茶之铛,最忌新铁。须预取一铛以备炒,毋得别作他用。一说惟常煮饭者佳,既无铁鍟,亦无脂腻。炒茶之薪,仅可树枝,勿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洗莹洁,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可四两。先用文火炒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也。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再迟一二日,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
藏茶于庋阁,其方宜砖底数层,四围砖研,形若火炉,愈大愈善,勿近土墙。顿瓮其上,随时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瓮傍。半尺以外,仍随时取火灰簇之,令里灰常燥,以避风湿。却忌火气入瓮,盖能黄茶耳。日用所须,贮于小磁瓶中者,亦当箬包苎扎,勿令见风。且宜置于案头,勿近有气味之物,亦不可用纸包。盖茶性畏纸,纸成于水中,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既随纸作气,而茶味尽矣。虽再焙之,少顷即润。雁宕诸山之茶,首坐此病。纸帖贻远,安得复佳。
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郁蒸,宜清触而忌香惹。藏用火焙,不可日晒。世人多用竹器贮茶,虽加箬叶拥护,然箬性峭劲,不甚伏帖,风湿易侵。至于地炉中顿放,万万不可。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笼中,用火即黄,除火即润。忌之忌之。
闻龙《茶笺》:尝考《经》,言茶焙甚详。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以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既尽,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则香色与味犹不致大减。
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岕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仿此。想此法偏宜于岕,未可概施诸他茗也。然《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
吴人绝重岕茶,往往杂以黑箬,大是阙事。余每藏茶,必令樵青入山采竹箭箬,拭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
吴兴姚叔度言:茶若多焙一次,则香味随减一次。予验之,良然。但于始焙时,烘令极燥,多用炭箬,如法封固,即梅雨连旬,燥仍自若。惟开坛频取,所以生润,不得不再焙耳。自四月至八月,极宜致谨。九月以后,天气渐肃,便可解严矣。虽然,能不弛懈尤妙。
炒茶时,须用一人从傍扇之,以袪热气,否则茶之色香味俱减,此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者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盆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以文火炒干之。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艺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其法亦未之试耳。
《群芳谱》:以花拌茶,颇有别致。凡梅花、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金橘、栀子、木香之属,皆与茶宜。当于诸花香气全时摘拌,三停茶,一停花,收于磁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以纸箬封固,入净锅中重汤煮之。取出待冷,再以纸封裹,于火上焙干贮用。但上好细芽茶忌用花香,反夺其真味。惟平等茶宜之。
《云林遗事》:莲花茶:就池沼中,于早饭前,日初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绽者,以手指拨开,入茶满其中,用麻丝缚扎,定经一宿。次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贮,扎口收藏。
邢士襄《茶说》:凌露无云,采候之上。霁日融和,采候之次。积日重阴,不知其可。
田艺衡《煮泉小品》: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香洁胜于火炒,尤为可爱。
《洞山茶系》:岕茶采焙,定以立夏后三日,阴雨又需之。世人妄云雨前真岕,抑亦未知茶事矣。茶园既开,入山卖草枝者,日不下二三百石。山民收制,以假混真。好事家躬往予租,采焙戒视惟谨,多被潜易真茶去。人至相竞高价分买,家不能二三斤。近有采嫩叶,除尖蒂、抽细筋焙之,亦曰片茶;不去尖筋。炒而复焙。燥如叶状,曰摊茶,并难多得。又有俟茶市将阑,采取剩叶焙之,名曰“修山茶”,香味足而色差老。若今四方所货岕片,多是南岳片子,署为“骗茶”可矣。茶贾衒人,率以长潮等茶,本岕亦不可得。噫!安得起陆龟蒙于九京,与之赓《茶人》诗也。茶人皆有市心,今予徒仰真茶而已。故余烦闷时,每诵姚合《乞茶诗》一过。
《月令广义》:炒茶毎锅不过半斤,先用干炒,后微洒水,以布卷起揉做。
茶择净微蒸,候变色摊开,扇去湿热气。揉做毕,用火焙干,以箬叶包之。语曰:“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若善焙。”盖茶以炒而焙者为佳耳。
采茶在四月。嫩则益人,粗则损人。茶之为道,释滞去垢,破睡除烦,功则著矣。其或采造藏贮之无法,碾焙煎试之失宜,则虽建芽浙茗,只为常品耳。此制作之法,宜亟讲也。
冯梦祯《快雪堂漫录》:炒茶锅令极净,茶要少,火要猛。以手拌炒,令软净,取出,摊于匾中,略用手揉去焦梗。冷定复炒,极燥而止。不得便入瓶,置于净处,不可近湿。一二日后,再入锅炒,令极燥,摊冷,然后收藏。
藏茶之罂,先用汤煮过,烘燥。乃烧栗炭透红投罂中,覆之令黑。去炭及灰,入茶五分,投入冷炭,再入茶,将满,又以宿箬叶实之,用厚纸封固罂口,更包燥净无气味砖石压之,置于高燥透风处,不得傍墙壁及泥地方得。
屠长卿《考槃余事》: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法,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预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干,听用。山中采焙回,复焙一番,去其茶子、老叶、梗屑及枯焦者,以大盆埋伏生炭,覆以灶中敲细赤火,既不生烟,又不易过,置茶焙下焙之。约以二斤作一焙。别用炭火入大炉内,将罂悬架其上,烘至燥极而止。先以编箬衬于罂底,茶焙燥后,扇冷方入。茶之燥以拈起即成末为验。随焙随入,既满,又以箬叶覆于茶上,每茶一斤约用箬二两。罂口用尺八纸焙燥封固,约六七层,擫以方厚白木板一块,亦取焙燥者。然后于向明净室或高阁藏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约可受四五两者另贮。取用后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后三日又焙一次,连山中共焙五次。从此直至交新,色味如一。罂中用浅,更以燥箬叶满贮之,虽久不浥。
又一法,以中坛盛茶,约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内,将茶瓶座于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用时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复封瓶覆灰,则再无蒸坏之患。次年另换新灰。
又一法,于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则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
采茶时,先自带锅入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值,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过焦,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
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可太青,青则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更须天色晴明采之方妙。若闽广岭南多瘴疠之气,必待日出山霁,雾瘴岚气收净,采之可也。
冯可宾《岕茶笺》:茶,雨前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太粗。然以细嫩为妙。须当交夏时,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入篮。如烈日之下,应防篮内郁蒸,又须伞盖,至舍速倾于净簠内,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
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其锅内汤须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
陈眉公《太平清话》:吴人于十月中采小春茶,此时不独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从此蹉过,霜凄雁冻,不复可堪矣。
眉公云: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
吴拭云:山中采茶歌凄清哀婉,韵态悠长,一声从云际飘来,未尝不潸然堕泪。吴歌未便能动人如此也。
熊明遇《岕山茶记》:贮茶器中,先以生炭火煅过,于烈日中暴之,令火灭,乃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于高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须于晴燥日开取。其空缺处,即当以箬填满,封閟如故,方为可久。
《雪蕉馆记谈》:明玉珍子升在重庆,取涪江青蟆石为茶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碾,焙以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
《诗话》:顾渚涌金泉,每岁造茶时,太守先祭拜,然后水稍出。造贡茶毕,水渐减,至供堂茶毕,已减半矣。太守茶毕,遂涸。北苑龙焙泉亦然。
《紫桃轩杂缀》: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子弟,为庸师敎坏,真无可奈何耳!匡庐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而僧拙于焙,瀹之为赤卤,岂复有茶哉。戊戌春,小住东林,同门人董献可、曹不随、万南仲,手自焙茶,有“浅碧从敎如冻柳,清芬不遣杂花飞”之句。既成,色香味殆绝。
顾渚前朝名品,正以采摘初芽加之法制,所谓“罄一亩之入,仅充半环”,取精之多,自然擅妙也。今碌碌诸叶茶中,无殊菜瀋,何胜括目。
金华仙洞与闽中武夷,俱良材,而厄于焙手。
埭头本草市溪庵施济之品,近有苏焙者,以色稍青,遂混常价。
《岕茶汇钞》:岕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不能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细炒岕,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岕中人惜茶,决不忍嫩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摘茶,亦当如岕之迟摘老蒸,似无不可。但未经尝试,不敢漫作。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罗岕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者,有箫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最不易得。
《檀几丛书》:南岳贡茶,天子所尝,不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入山肃祭,乃始开园采造。视松罗、虎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初亦如岕茶制法。万历丙辰,僧稠荫游松萝,乃仿制为片。
冯时可《滇行记略》:滇南城外石马井泉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耳。徽州松萝旧亦无闻,偶虎丘一僧往松萝庵,如虎丘法焙制,遂见嗜于天下。恨此泉不逢陆鸿渐,此茶不逢虎丘僧也。
《湖州志》: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唐时每岁造茶之所也。在湖、常二郡界,泉处沙中,居常无水。将造茶,二郡太守毕至,具仪注,拜敕祭泉。顷之发源,其夕清溢。供御者毕,水即微减;供堂者毕,水已半之;太守造毕,水即涸矣。太守或还斾稽期,则示风雷之变,或见鸷兽、毒蛇、木魅、阳晱之类焉。商旅多以顾渚水造之,无沾金沙者。今之紫笋,即用顾渚造者,亦甚佳矣。
高濓《八笺》:藏茶之法,以箬叶封裹入茶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当如人体之温温然,而湿润自去。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矣。
陈眉公《太平清话》:武夷屴崱、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澣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既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毕露。此须如昔人论琵琶法,使数年不近,尽忘其故调,而后以三吴之法行之,或有当也。
徐茂吴云:实茶大瓮底,置箬瓮口,封閟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
子晋云:当倒放有盖缸内。缸宜砂底,则不生水而常燥。加谨封贮,不宜见日,见日则生翳而味损矣。藏又不宜于热处。新茶不宜骤用,贮过黄梅,其味始足。
张大复《梅花笔谈》:松萝之香馥馥,庙后之味闲闲,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然其妙在造。凡宇内道地之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深夜被酒,发张震封所遗顾渚,连啜而醒。
宗室文昭《古瓻集》:桐花颇有清味,因收花以熏茶,命之曰桐茶。有“长泉细火夜煎茶,觉有桐香入齿牙”之句。
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王草堂《节物出典》:《养生仁术》云:“谷雨日采茶,炒藏合法,能治痰及百病。”
《随见录》: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
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洲茶中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要皆异其制造,以欺人射利,实无足取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dmi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鉴赏学习
收藏知识
世界馆藏检阅
鉴定服务
格古日记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