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馆藏
标本
论坛
BBS
资讯
艺术品资本金融化平台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馆藏古瓷
日本瓷器
馆藏文物
馆藏标本
日本瓷器
鉴赏学习
文物鉴定
格古日记
频道
积分商城
留言
企业简介
最新新闻
品牌故事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中国·古陶瓷与标本博物馆
»
论坛
›
论坛
›
收藏知识
›
续茶经(六、茶之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茶文化]
续茶经(六、茶之饮)
[复制链接]
1248
|
0
|
2020-1-4 01: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续茶经(六、茶之饮)
(2019-02-01 11:42:26
吴栻云:“武夷泉出南山者,皆洁冽味短。北山泉味迥别。盖两山形似而脉不同也。”予携茶具,共访得三十九处,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
王新城《陇蜀余闻》:百花潭有巨石三,水流其中,汲之煎茶,清冽异于他水。
《居易录》:济源县段少司空园,是玉川子煎茶处。中有二泉,或曰玉泉,去盘谷不十里。门外一水曰漭水,出王屋山。按《通志》,玉泉在泷水上,卢仝煎茶于此。今《水经注》不载。
《分甘余话》:一水,水名也。郦元《水经注·渭水》:“又东会一水,发源吴山。”《地里志》:“吴山,古汧山也。山下石穴,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按此即一水之源,在灵应峰下,所谓“西镇灵湫”是也。余丙子祭告西镇,常品茶于此,味与西山玉泉极相似。
《古夫于亭杂录》:唐刘伯刍品水,以中泠为第一,惠山虎丘次之。陆羽则以康王谷为第一,而次以惠山。古今耳食者,遂以为不易之论。其实二子所见,不过江南数百里内之水,远如峡中虾蟆碚,才一见耳。不知大江以北如吾郡,发地皆泉,其著名者七十有二,以之烹茶,皆不在惠泉之下。宋李文叔格非,郡人也,尝作《济南水记》,与《洛阳名园记》并传,惜《水记》不存,无以正二子之陋耳。谢在杭品平生所见之水,首济南趵突,次以益都孝妇泉
(在颜神镇)
、青州范公泉,而尚未见章丘之百脉泉。右皆吾郡之水,二子何尝多见。予尝题王秋史
(苹)
二十四泉草堂云:“翻怜陆鸿渐,跬歩限江东。”正此意也。
陆次云《湖壖杂记》:龙井泉从龙口中泻出。水在池内。其气恬然。若游人注视久之,忽波澜涌起,如欲雨之状。
张鹏翮《奉使日记》:葱岭干涧侧,有旧二井,从旁掘地七八尺得水,甘冽可煮茗。字之曰“塞外第一泉”。
《广舆记》:永平滦州有扶苏泉,甚甘冽。秦太子扶苏尝憩此。
江宁摄山千佛岭下,石壁上刻隶书六字,曰“白乳泉试茶亭”。
钟山八功德水,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
丹阳玉乳泉,唐刘伯刍论此水为天下第四。
宁州双井在黄山谷所居之南,汲以造茶,绝胜他处。
杭州孤山下有金沙泉,唐白居易尝酌此泉,甘美可爱。视其地,沙光灿如金,因名。
安陆府沔阳有陆子泉,一名文学泉。唐陆羽嗜茶,得泉以试,故名。
《增订广舆记》:玉泉山泉出石罅间,因凿石为螭头,泉从口出,味极甘美。潴为池,广三丈,东跨小石桥,名曰“玉泉垂虹”。
《武夷山志》:山南虎啸岩语儿泉,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溥,啜之有软顺意。次则天柱三敲泉,而茶园喊泉又可伯仲矣。北山泉味迥别。小桃源一泉,高地尺许,汲不可竭,谓之“高泉”。纯远而逸,致韵双发,愈啜愈想,愈深不可以味名也。次则接笋之仙掌露,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
《中山传信录》:琉球烹茶,以茶末杂细粉少许入碗,沸水半瓯,用小竹帚搅数十次起沫,满瓯面为度,以敬客。且有以大螺壳烹茶者。
《随见录》:安庆府宿松县东门外孚玉山下福昌寺旁井,曰龙井。水味清甘,瀹茗甚佳。质与溪泉较重。
卷下之二
六、茶之饮
卢仝《茶歌》: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口传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椀面。一椀喉吻润。二椀破孤闷。三椀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灵。七椀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冯贽《记事珠》:建人谓斗茶曰茗战。
《北堂书钞》:杜育《荈赋》云:“茶能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续博物志》:南人好饮茶。孙皓以茶与韦曜代酒;谢安诣陆纳,设茶果而已。北人初不识此。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教学禅者以不寐法,令人多作茶饮,因以成俗。
《大观茶论》:点茶不一,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桐君录》云:“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贵也。”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黑。
《苏文忠集》:予去黄十七年,复与彭城张圣途、丹阳陈辅之同来。院僧梵英葺治堂宇,比旧加严洁,茗饮芳冽。予问:“此新茶耶?”英曰:“茶性新旧交则香味复。”予尝见知琴者言:琴不百年则桐之生意不尽,缓急清浊,常与雨旸寒暑相应。此理与茶相近,故并记之。
《王焘集·外台秘要》有《代茶饮子》诗云,格韵高绝,惟山居逸人乃当作之。予尝依法治服,其利膈调中,信如所云。而其气味乃一帖煮散耳,与茶了无干渉。
《月兔茶》诗:“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坡公尝游杭州诸寺,一日饮酽茶七椀,戏书云:“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椀茶。”
《侯鲭录》:东坡论茶:“除烦已腻,世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故或有忌而不饮者。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患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阴助阳,益不偿损也。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颊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得茶漱涤,乃尽消缩,不觉脱去,毋烦挑刺也。而齿性便苦,缘此渐坚密,蠧疾自已矣。然率用中茶,其上者亦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此大是有理,而人罕知者,故详述之。
白玉蟾《茶歌》: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唐庚《斗茶记》: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吾闻茶不问团銙,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今我提瓶走龙塘,无数千歩。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以取一时之适,此非吾君之力欤?
蔡襄《茶录》: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
(去声)
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张淏《云谷杂记》:饮茶不知起于何时。欧阳公《集古录跋》云:“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予按《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汉王褒《僮约》有“五阳
(一作武都)
买茶”之语,则魏晋之前已有之矣。但当时虽知饮茶,未若后世之盛也。考郭璞注《尔雅》云:“树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羮饮。”然茶至冬味苦,岂可作羮饮耶?饮之令人少睡。张华得之,以为异闻,遂载之《博物志》。非但饮茶者鲜,识茶者亦鲜。至唐陆羽著《茶经》三篇,言茶甚备,天下益知饮茶。其后尚茶成风。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德宗建中间,赵赞始兴茶税。兴元初虽诏罢,贞元九年张滂复奏请,岁得缗钱四十万。今乃与盐酒同佐国用,所入不知几倍于唐矣。
《品茶要录》:余尝论茶之精绝者,其白合未开,其细如麦,盖得青阳之轻清者也。又其山多带砂石,而号佳品者皆在山南,盖得朝阳之和者也。余尝事闲,乘晷景之明净,适亭轩之潇洒,一一皆取品试。既而神水生于华池,愈甘而新,其有助乎?
昔陆羽号为知茶,然羽之所知者,皆今之所谓茶草。何哉?如鸿渐所论,“蒸笋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其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其膏。又论福建为“未详。往得之,其味极佳”。由是观之,鸿渐其未至建安欤?
谢宗《论茶》:候蟾背之芳香,观虾目之沸涌。故细沤花泛,浮饽云腾,昏俗尘劳,一啜而散。
《黄山谷集》: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
沈存中《梦溪笔谈》:芽茶,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惟芽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不识,误为品题。予山居有《茶论》,且作《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遵生八笺》: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橘饼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味无辨矣。若欲用之所宜,则惟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或可用也。
徐渭《煎茶七类》:茶入口,先须灌漱,次复徐啜,俟甘津潮舌,乃得真味。若杂以花果,则香味俱夺矣。
饮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
饮茶宜翰卿墨客,缁衣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中之超轶世味者。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椀策勋,不减凌烟。
许次杼《茶疏》:握茶手中,俟汤入壶,随手投茶,定其浮沉,然后泻啜,则乳嫩清滑,而馥郁于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巡甘醇,三巡则意味尽矣。余尝与客戏论: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所以茶注宜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剰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
人必各手一瓯,毋劳传送。再巡之后,清水涤之。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资口腹,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
《煮泉小品》:唐人以对花啜茶为杀风景,故王介甫诗云:“金谷千花莫漫煎。”其意在花,非在茶也。余意以为金谷花前,信不宜矣;若把一瓯对山花啜之,当更助风景,又何必羔儿酒也。
茶如佳人,此论最妙。但恐不宜山林间耳。昔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曾茶山诗云“移人尤物众谈夸”,是也。若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丰道骨,不凂烟霞。若夫桃脸柳腰,亟宜屏诸销金帐中,毋令污我泉石。
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云“宝銙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云“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当自辨之。
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虽风韵可赏,究损茶味。如品佳茶,亦无事此。今人荐茶类下茶果,此尤近俗。是纵佳者,能损茶味,亦宜去之。且下果则必用匙,若金银,大非山居之;而铜又生鉎,皆不可也。若旧称北人和以酥酪,蜀人入以白土,此皆蛮饮,固不足责。
罗廪《茶解》:茶通仙灵,然有妙理。
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顾元庆《茶谱》:品茶八要:一品,二泉,三烹,四器,五试,六候,七侣,八勋。
张源《茶录》: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酾不宜早,饮不宜迟。酾早则茶神未发,饮迟则妙馥先消。
《云林遗事》: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
闻龙《茶笺》:东坡云:“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孰知千载之下有同病焉。余尝有诗云:“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去烹而玩之者几希矣。因忆老友周文甫,自少至老,茗椀薫炉,无时暂废。饮茶日有定期:旦明,晏食,禺中,晡时,下舂,黄昏,凡六举。而客至烹点不与焉。寿八十五,无疾而卒。非宿植清福,乌能毕世安享?视好而不能饮者,所得不既多乎?尝蓄一龚春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后以殉葬。
《快雪堂漫录》:昨同徐茂吴至老龙井买茶。山民十数家,各出茶,茂吴以次点试,皆以为赝。曰:真者甘香而不冽,稍冽便为诸山赝品。得一二两以为真物,试之,果甘香若兰。而山民及寺僧反以茂吴为非,吾亦不能置辨。伪物乱真如此。茂吴品茶,以虎丘为第一,常用银一两余购其斤许。寺僧以茂吴精鉴,不敢相欺,他人所得虽厚价,亦赝物也。子晋云:本山茶叶微带黑,不甚青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寒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稍绿便为天池物。天池茶中杂数茎虎丘,则香味迥别。虎丘其茶中王种耶?岕茶精者,庶几妃后,天池、龙井便为臣种,其余则民种矣。
熊明遇《岕山茶记》: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松罗香重;六安味苦,而香与松罗同;天池亦有草莱气;龙井如之;至云雾则色重而味浓矣。尝啜虎丘,茶色白而香,似婴儿肉,真称精绝。
邢士襄《茶说》:夫茶中着料,碗中着果,譬如玉貌加脂,蛾眉染黛,翻累本色矣。
冯可宾《岕茶笺》:茶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茶忌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
谢在杭《五杂组》:昔人谓:“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山在蜀雅州,其中峰顶尤极险秽,虎狼蛇虺所居,采得其茶,可蠲百疾。今山东人以蒙阴山下石衣为茶当之,非矣。然蒙阴茶性亦冷,可治胃热之病。
凡花之奇香者,皆可点汤。《遵生八笺》云:“芙蓉可为汤。”然今牡丹、蔷薇、玫瑰、桂、菊之属,采以为汤,亦觉清远不俗。但不若茗之易致耳。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入汤,云其味胜茶。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以烹饮。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又或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偶宿荒村中觅茗不得者,可以此代也。
《榖山笔麈》:六朝时,北人犹不饮茶,至以酪与之较。惟江南人食之甘。至唐,始兴茶税。宋元以来,茶目遂多。然皆蒸干为末,如今香饼之制,乃以入贡,非如今之食茶,止采而烹之也。西北饮茶不知起于何时。本朝以茶易马,西北以茶为药,疗百病皆瘥,此亦前代所未有也。
《金陵琐事》:思屯乾道人见万镃手软膝酸,云:“系五藏皆火。不必服药,惟武夷茶能解之。”茶以东南枝者佳,采得烹以涧泉,则茶竖立。若以井水即横。
《六研斋笔记》:茶以芳冽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尝笑时流持论,贵嘶声之曲,无色之茶。嘶近于哑,古之绕梁遏云,竟成钝置。茶若无色,芳冽必减。且芳与鼻触,冽以舌受,色之有无,目之所审,根境不相摄,而取衷于彼,何其悖耶,何其谬耶!
虎丘以有芳无色,擅茗事之品。顾其馥郁不胜兰芷,止与新剥豆花同调,鼻之消受,亦无几何。至于入口,淡于勺水。清泠之渊,何地不有,乃烦有司章程,作僧流棰楚哉!
《紫桃轩杂缀》:天目清而不醨,苦而不螫,正堪与缁流漱涤。笋蕨、石濑则太寒俭,野人之饮耳。松罗极精者方堪入供,亦浓辣有余,甘芳不足,恰如多财贾人,纵复蕴藉,不免作蒜酪气。分水贡芽,出本不多,大叶老根,泼之不动,入水煎成,番有奇味。荐此茗时,如得千年松柏根作石鼎薫燎,乃足称其老气。
鸡苏佛、橺榄仙,宋人咏茶语也。鸡苏即薄荷,上口芳辣。橺榄久咀回甘。合此二者,庶得茶蕴。曰仙、曰佛,当于空玄虚寂中,嘿嘿证入,不具是舌根者,终难与说也。
赏名花不宜更度曲,烹精茗不必更焚香,恐耳目口鼻互牵,不得全领其妙也。
精茶不宜泼饭,更不宜沃醉。以醉则燥渴,将灭裂吾上味耳。精茶岂止当为俗客吝?倘是日汨汨尘务,无好意绪,即烹就,宁俟冷以灌兰,断不令俗肠污吾茗君也。
罗山庙后岕精者,亦芬芳回甘,但嫌稍浓,乏云露清空之韵。以兄虎丘则有余,以父龙井则不足。
天地通俗之才,无远韵,亦不致呕哕寒月。诸茶黣黯无色,而彼独翠绿媚人,可念也。
屠赤水云:“茶于谷雨、候晴明日采制者,能治痰嗽,疗百疾。”
《类林新咏》:顾彦先曰:“有味如臛,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
徐文长《秘集致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磁瓶,宜竹灶,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石,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芸窗清玩》:茅一相云:“余性不能饮酒,而独耽味于茗。清泉白石,可以濯五脏之污,可以澄心气之哲。服之不已,觉两腋习习清风自生。吾读《醉乡记》,未尝不神游焉。而间与陆鸿渐、蔡君谟上下其议,则又爽然自释矣。”
《三才藻异》:雷鸣茶产蒙山顶。雷发收之,服三两换骨,四两为地仙。
《闻雁斋笔记》:赵长白自言:“吾生平无他幸,但不曾饮井水耳。”此老于茶,可谓能尽其性者。今亦老矣,甚穷,大都不能如曩时,犹摩挲万卷中作《茶史》,故是天壤间多情人也。
袁宏道《瓶花史》:赏花,茗赏者上也,谭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
《茶谱》:《博物志》云:“饮真茶令人少眠。”此是实事。但茶佳乃效,且须末茶饮之,如叶烹者不效也。
《太平清话》:琉球国亦晓烹茶。设古鼎于几上,水将沸时投茶末一匙,以汤沃之。少顷奉饮,味清香。
《藜床瀋余》:长安妇女有好事者,曾侯家睹彩笺曰:“一轮初满,万户皆清。若乃狎处衾帏,不惟辜负蟾光,窃恐嫦娥生妒。涓于十五、十六二宵,联女伴同志者,一茗一炉,相从卜夜,名曰‘伴嫦娥’。凡有冰心,伫垂玉允。朱门龙氏拜启。”
(陆濬原)
沈周《跋茶录》:樵海先生真隐君子也。平日不知朱门为何物,日偃仰于青山白云堆中,以一瓢消磨半生。盖实得品茶三昧,可以羽翼桑苎翁之所不及,即谓先生为茶中董狐可也。
王晫《快说续记》:春日看花,郊行一二里许,足力小疲,口亦少渴。忽逢解事僧邀至精舍,未通姓名,便进佳茗。踞竹床连啜数瓯,然后言别,不亦快哉!
卫泳《枕中秘》:读罢吟余,竹外茶烟轻飏;花深酒后,铛中声响初浮。个中风味谁知,卢居士可与言者;心下快活自省,黄宜州岂欺我哉。
江之兰《文房约》:诗书涵圣脉,草木栖神明。一草一木,当其含香吐艳,倚槛临窗,真足赏心悦目,助我幽思。亟宜烹蒙顶石花,悠然啜饮。
扶舆沆瀣,往来于奇峰怪石间,结成佳茗。故幽人逸士,纱帽笼头,自煎自吃。车声羊肠,无非火候。茍饮不尽,且漱弃之。是又呼陆羽为茶博士之流也。
高士奇《天禄识余》:饮茶或云始于梁天监中,见《洛阳伽蓝记》,非也。按《吴志·韦曜传》:“孙皓每宴飨,无不竟日,曜不能饮,密赐茶荈以当酒。”如此言,则三国时已知饮茶矣。逮唐中世,榷茶遂与煮海相抗,迄今国计赖之。
《中山传信录》:琉球茶瓯颇大,斟茶止二三分,用果一小块贮匙内。此学中国献茶法也。
王复礼《茶说》:花晨月夕,贤主嘉宾,纵谈古今,品茶次第,天壤间更有何乐。奚俟脍鲤炰羔,金罍玉液,痛饮狂呼,始为得意也。范文正公云:“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沈心斋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带珠帘洞口云。”可称岩茗知己。
陈鉴《虎丘茶经注补》:鉴亲采数嫩叶与茶侣汤愚公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昔之鬻虎丘茶者,尽天池也。
陈鼎《滇黔纪游》:贵州罗汉洞,深十余里,中有泉一泓,其色如黝,甘香清冽。煮茗则色如渥丹,饮之唇齿皆赤,七日乃复。
《瑞草论》云:茶之为用味寒,若热渴、凝闷、胸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本草拾遗》:茗味苦,微寒,无毒。治五脏邪气,益意思。令人少卧,能轻身明目,去痰消渴,利水道。
蜀雅州名山茶有露鋑芽、籛芽,皆云火前者,言采造于禁火之前也。火后者次之。又有枳壳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以入茶。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而椿、柿叶尤奇。真茶性极冷,惟雅州蒙顶出者,温而主疗疾。
李时珍《本草》:服葳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群芳谱》:疗治方: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以巴豆四十粒作一次烧,烟熏之,晒干乳细,每服一匙。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
又赤白痢下,以好茶一斤,炙捣为末,浓煎一二盏服。久痢亦宜。又二便不通,好茶、生芝麻各一撮,细嚼,滚水冲下即通。屡试立效。如嚼不及,擂烂,滚水送下。
《随见录》:《苏文忠集》载宪宗赐马总治泄痢腹痛方:以生姜和皮切碎如粟米,用一大钱并草茶相等煎服。元祐二年文潞公得此疾,百药不效,服此方而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dmi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鉴赏学习
收藏知识
世界馆藏检阅
鉴定服务
格古日记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