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馆藏
标本
论坛
BBS
资讯
艺术品资本金融化平台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馆藏古瓷
日本瓷器
馆藏文物
馆藏标本
日本瓷器
鉴赏学习
文物鉴定
格古日记
频道
积分商城
留言
企业简介
最新新闻
品牌故事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中国·古陶瓷与标本博物馆
»
论坛
›
论坛
›
鉴赏学习
›
鉴定知识
›
永乐官窑青花鉴定篇(下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景德镇窑]
永乐官窑青花鉴定篇(下篇)
[复制链接]
2937
|
0
|
2019-11-13 14: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永乐官窑青花鉴定篇(下篇)
鸳鸯戏莲纹高足杯
有人说看图片不好鉴定真假(釉色及气泡、青花发色、胎质等等…因摄影技术和人为调整,都会影响被摄物像的真实反映。),有道理,但不绝对。余以为:摄影技术可以提高或请专业人员拍摄;关键是人为的调整(用看图软件意所欲为),因各种杂念或目的不同,把图片调整得面目全非失了真实。
余不屑后者所为,上传图片就严格要求:多图、大图、高清(至少要清晰)局部放大,且一以贯之。达不到此要求,就不上图,免得人家雾里看花不得要领。
凭什么说该杯发色是典型的上品“苏料” ?如果用看图软件调色一样可以假乱真(单以发色而论)。为了避嫌,特别用标本与该杯并拢同摄,相机镜头是忠于本色而反映两件被摄物的釉质和青花的真实发色,除非有色盲的人认为不真实。
从上图看:高足杯的釉色质感和“苏料”的发色特征对比标本所反映的特征丝毫不爽,完全一致。下图为标本原图:
从上图看:高足杯的釉色质感和“苏料”的发色特征对比标本所反映的特征丝毫不爽,完全一致。下图为标本原图:
上品“苏料”在高足杯足柄上发色反映出的,青翠泛紫与浓黑泛绿交相辉映的特征:“苏料”,正色隐现淡淡的紫晕,浓色聚成蓝黑褐绿交融的云层状,亦像一滴蓝黑墨汁坠入水中,晕散扩张、翻滚流动、浓淡交融、深浅别致、层叠尽染的立体艺术效果。
上五图为芭蕉叶纹饰的局部放大图:在青翠浓艳处呈现黑色锈斑,亦称“黑疵” ,看得出深入骨髓随纹饰走向而流动。
左图:永乐官窑青花上品“苏料”标本,其发色青翠泛紫与浓黑泛绿交相辉映的特征。右图:为芭蕉叶纹饰的局部放大,左右对比如出一辙。
鸳鸯局部放大图(红色椭圆圈内):据已故上博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倍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大气泡。”浓色处出现黑色结晶银白斑点,下面上微观图片介绍所谓“锡光斑”的形态。可能有人嫌本帖“臭长”,余很理解。专家或高手对于已懂的来说,就是这么个感觉和看法(余亦不例外)。但是,初入门者或新手对此,肯定不嫌“臭长”(余亦曾经如此)。鉴定教科书和专家的专业术语,有些种类,对于初入门者或新手来说,只知其文不知其意更不知其形。举例说:苏料中的釉纹饰、鱼子纹、串珠纹、仅这三种现象就是,只见文字不见图示,你没看见实物或图示前,只能瞎想。又如:锡光斑的形态,专家说词各异,有薄薄的银白色和铅灰色;有银黑色;有锡白色;有三角形结晶状;有片状;有颗粒状;有斑状;谁都正确,但没有标准的形态。无论何形状总是随着青花绘饰的运笔路线而形,没有无色形的“锡光斑”。反之,皆仿。
点击下面所有图片还原看很清晰
上图所反映的苏料下凹特征尽管明显,但均不见深入胎骨,缘于外釉施得太肥厚;内釉较之略薄故能凹陷入骨。(看下图)
转载一篇鉴定“锡光”的帖子,可作参考:
《元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锡光(上)苏料青花“锡光”现象探索
“锡光”,是指元青花瓷器黑斑上泛出的光泽。读者在阅读本书前面章节时,已经看到诸多元和明早期瓷器上的锡光,在介绍晕散、黑斑和铁斑这些早期青花瓷器的特征时,照片上不时出现“锡光”,前面的照片已经告诉读者,“锡光”是和“晕散”、“黑斑”和“铁斑”相伴相生的。读者通过观赏“上海博物馆元青花莲瓣形纹盘”(图7-1)和“河南省博物馆元青花玉壶春瓶”(图7-2)时的特写照片,可以进一步了解黑斑上形成的“锡光”。
许多学者都对“锡光”有所描述。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耿宝昌先生对金属锡光的出现范围和形状作了描述,即“‘晕散’‘浓重处’‘呈现金属锡光’”,形状为“凹凸不平”。关于金属锡光的形成机理,作者只说了“结晶斑点”四个字。
张英先生在《元代青花与五彩瓷器》一书中说:“进口料高铁低锰,烧制出的青花,上面呈色浓艳,有黑色斑点,在黑色浓聚处闪烁如铅,俗称‘锡光’或‘铁锈斑’,并下沉较周围青色内陷不平,很难有色调完全相同的纹饰”。张英先生也就金属锡光的范围和形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基本和耿宝昌先生的看法相近,即“‘黑色浓聚处’‘锡光’”和“内陷不平”。而对于锡光的形成机理,张英先生没有涉及。
叶蓓兰先生认为:“进口钴料画的青花纹饰呈色浓艳,使得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浓淡不一,并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黑褐色的斑点上显现‘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根据窑内的气氛而起的变化。”叶蓓兰先生对锡光的形成机理谈得稍多些,即“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根据窑内的气氛而起的变化。”
马希桂先生认为:“‘苏麻离青’料”,“颜色青翠浓艳,浓处多凝聚呈银黑色结晶斑,并有自然晕散现象。”他还认为:“苏麻离青料含锰量少,铁和钴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铁的含量相当高。这种青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发色深蓝苍翠,流动性较大,产生自然晕散的‘料晕’,浓处有黑色结晶斑,闪耀着银色锡光,色浓处深入胎骨,形成凝聚的结晶斑点,用手摸之,有凸凹不平之感。”
王莉英先生认为“永乐青花的发色在浓艳的蓝色中带有黑蓝色或藏蓝色结晶斑点,微闪金属锡光。这是因为所用青料为从波斯地区引进的钴、铁含量高的‘苏麻离青’料。”这里,王先生这说明了用苏麻离青料会产生锡光,而没有论证锡光产生的机理。
由此可见,锡光一直是元青花研究者津津乐道的鉴定特征。但是限于历史条件和科技手段,早期的研究都对苏料的“锡光”形成机理叙之不详。只有马希桂先生对锡光的形成和苏料的关系作了较为多些的讨论。
我们还是先从实物着手,来讨论锡光的问题。这里再选取几张对比强烈的特写照片,以说明如何识别正确的“黑斑”和由黑斑形成的反光—“锡光”。图7-3是洪武青花折枝折沿菊纹盘上的锡光,图7-4是这件景德镇考古所藏洪武青花折枝折沿菊纹盘的全图;图7-5明永乐青花花果纹盘上的锡光,图7-6是这件首都博物馆藏明永乐青花花果纹盘全图。观赏了图7-1、图7-2、图7-3和图7-5,再配以两张全图,读者应该对“锡光”的形状、光泽、弥散、区域和与黑斑的关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当然,要真正掌握“锡光”的真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锡光”会因观赏时或拍摄时自然光或灯光的强弱、光线的角度、取镜的位置、黑斑自身的形状和烧制时溢出的情况而不同。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锡光”的各种认识特征。
首先,“锡光”一定出现在“黑斑”之上,也就是说锡光的大小,绝不会超越黑斑的范围之外!作个比喻,“青花”是大地母亲,孕育了“黑斑”;“黑斑”传宗接代,诞生了“铁斑”,铁斑要长大,要获得自己的成长空间,它通过强烈的光泽―“锡光”,在呼喊自由。也许是釉面的桎梏,它们都没能走出母亲的控制范围,始终生活在母亲的怀抱中。再看一件元青花龙纹梅瓶,它2006年出土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图7-7),图中的“铁斑”,层厚光强,因而形成的“锡光”十分刺眼,但是,锡光仍然被控制在黑斑之中。“锡光”在黑斑区域内,就是耿宝昌先生所说的“‘晕散’‘浓重处’‘呈现金属锡光’”、张英先生所说的“‘黑色浓聚处’‘锡光’”和叶蓓兰先生所说的“黑褐色的斑点上显现‘锡光’”。这个认识特征,不在于学者们这么说,而在于它是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上的客观存在,只有观察了上百件馆藏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上的锡光后才能真正领悟的KNOWHOW。学者们是在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后,做出了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所以,在苏来麻尼料青花瓷器的鉴定中,可以明确地写下这样的结论:凡是“锡光”在黑斑之外的一定是仿品。
其次,“锡光”的形状也是元和明早期苏来麻尼料烧制的青花瓷器的认识特征。“锡光”呈什么形状?答案是“锡光”没有形状!是不是在开玩笑?不是!这里说的是,“锡光”没有固定的形状。请看图7-8,不同形状的锡光出现在牡丹花纹内。图7-9是一件仿品元青花瓷器,在图中的花卉上,锡光呈现相同的形状,即都是圆点状,这种呈同一形状的锡光,如果不知道“锡光”的真实特征,很容易被迷惑。图7-10是展示于上海博物馆内由高安博物馆藏的元青花带盖梅瓶盖上的锡光,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上面的锡光,其形状没有共性。图7-11上海博物馆藏永乐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心内的锡光也是没有共同的形状,而图7-12是这件瓷器的全图,在器外表面上,所反射的锡光,也不是一个形状。由此看来,不同的瓷器,其锡光应该有不同的形状;同一件瓷器,它的锡光形状,也不会相同。还需要再举例吗?因此,在元青花和明早期瓷器的鉴定中,现在又可以下一个结论:凡一件瓷器内,其所表现的“锡光”特征呈现相同的形状,这件瓷器一定是仿品。
第三,“锡光”的走势。锡光为什么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和它在纹饰中出现的区域和形成的机理有关。图7-13是一件明永乐青花花果纹碗,其碗心的锡光和果叶、花卉的形状相吻合,也和画笔的画势相一致。图7-14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之龙纹上的锡光,其形状和画笔的轻重相一致,也和龙纹的走势相一致。图7-15是首都博物馆藏北京东城出土的景德镇窑元青花束莲纹匜,匜心的莲纹,可见锡光,其形状和莲纹的形状相一致,这种一致,明显可以看出是画笔点染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瓷器的胎上如何运笔,如果产生锡光的话,锡光就会如何行走,笔上苏料的成分越浓,黑斑就会出现,锡光也会由此而生。还有比图7-16故宫博物院所藏元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上的锡光更能说明问题吗?成批的锡光,不仅被约束在青花黑斑之中,也呈现一笔横划的走势,笔触所至,锡光就是逃不出这个规矩,从形状到区域范围,锡光就是这样的老老实实。现在,我们再可以下一个结论:凡一件瓷器内,锡光的形状和纹饰画意的走势不一致,这样的锡光就是仿品。
为什么“锡光”在黑斑之内?为什么锡光呈现不同的形状?为什么锡光这么老实地和画势相一致?答案,都 应该和锡光的形成机理有关!
产生锡光最根本的原因—苏麻来尼这种呈色剂是一种高铁低锰的钴料!
众所周知,青花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如Fe2O3、MnO和CoO是呈色剂,而CaO是熔化剂,当然Fe2O3在高温下的作用是两者兼而有之。在已经测试的用苏料烧制的元青花瓷器中,青花和釉中的氧化铁含量较高,氧化锰的含量较低,其Fe2O3和CoO之比,大大高于MnO和CoO之比,前者的波动范围约在2.21~4.39之间,而后者只有0.01~0.06之间,可见把苏来麻尼料称之为高铁低锰是完全正确的。而国产钴土矿的Fe2O3和CoO之比,却大大低于MnO和CoO之比,前者波动在0.11~3.74之间,后者波动在3.74~24.26之间,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低铁高锰的钴土矿。不同的钴料,不同的化学组成,在高温烧制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物化现象。也就说,缺少铁的含量这个根本条件,要还原出“铁”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7-1上海博物馆景德镇窑青花莲瓣形盘盘心莲瓣上的锡光 .JPG (74.71 KB) 2011-7-21 06:28
7-2河南省博物馆玉壶春瓶口的锡光.jpg (50.6 KB) 2011-7-21 06:29
7-3洪武青花折枝折沿菊纹盘上的锡光.jpg (80.1 KB) 2011-7-21 06:29
7-4景德镇考古所藏洪武青花折枝折沿菊纹盘.jpg (98.19 KB) 2011-7-21 06:30
7-5明永乐青花花果纹盘上的锡光.JPG (82.47 KB) 2011-7-21 06:31
7-6首都博物馆藏明永乐青花花果纹盘.JPG (96.48 KB) 2011-7-21 06:31
7-7元青花龙纹梅瓶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JPG (88.35 KB) 2011-7-21 06:32
7-8不同形状的锡光出现在牡丹花纹内.JPG (75.08 KB) 2011-7-21 06:32
7-9仿品内形状都是圆点的锡光.jpg (94.59 KB) 2011-7-21 06:33
7-10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龙纹梅瓶上的锡光.JPG (134.11 KB) 2011-7-21 06:34
7-11上海博物馆藏永乐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果纹碗心的锡光 .jpg(180.11 KB) 2011-7-2106:35
上面所有图片均不见锡光斑,这是对光取角度不到位,焦点不对造成的技术问题。
这件高足杯的品相达到完好如初,堪称:真、新、珍、美。摆在地摊上99%的人会认为是现代新仿品,余是1%的那个人,所以贱价得之。图片基本上传完了,余所拍摄的照片是用的奥林巴斯FE-45-1000万像素的低档卡片机,拍成本帖图片的效果可以说是把这部烂相机发挥到极致。最后用本杯图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珍品“明永乐官窑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图片合影为本拙帖搁笔谢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dmi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拍卖记录
鉴定知识
会员培训
会员交流
会员藏品
仿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