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待分类] 我也说说瓷器从坯体到成瓷的收缩率

[复制链接]
查看2005 | 回复0 | 2019-11-4 15: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也说说瓷器从坯体到成瓷的收缩率(全篇)
在网上看到网友发的帖子说的是发现了“粘连在匣钵里的元青花瓶”,有人提出“瓷器从坯体到成瓷会发生收缩,其收缩率在0因此这些粘连在匣钵里的元青花瓶是现代人伪造的”因此引起激烈的争论,有人请教了美术学院的陶瓷教授,教授说收缩率在%2,有人查阅资料引用了唐山陶瓷研究部门的实验数据,数据表明收缩率在,其中还包括从湿坯到干坯时期的收缩;还有人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收缩率如此之大釉面会不会变成橘皮釉?画面会不会走形?等等。
我在景德镇多年从事瓷器制作,对于这些问题略有所知,但没有做过实验基本上也可以为大家解疑吧。
制作瓷器首先要用湿泥成型,无论手拉坯还是印坯、注浆坯在干燥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收缩,因为没有检测过所以没有准确数据,因为收缩率较大可能造成坯底开裂,因此需要有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不断的用细铁丝分割托坯板与坯体以保证坯体的安全收缩,坯体完成后装入匣钵,因为匣钵是预先烧成的,在瓷器烧成过程中基本不会收缩,因此不需要考虑坯体的收缩率,只要装的进去就可以,如果坯体较大较重坯体与匣钵壁之间的空隙过小就要采用“纽线吊装”的方法,也就是用两根布条,十字交叉放在坯体的底部,两个人分别拉住两根布带的一端,将坯体吊起轻轻放入匣钵中,布带也放入匣钵不再取出,烧成时布带会变成灰烬,瓷器烧成后收缩率是不一样的,其原因是烧成温度不同,坯体原料不同,成型方法不同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景德镇传统标准是“一尺剩八寸”,即如果要制作一件直径八寸的瓷器成型时要做到一尺的直径,也就是的收缩率,在景德镇这种计算方法延续很久,因此景德镇在烧成时在器物的底足下需要加放与坯体使用同样泥料制成的垫饼,加大器物和匣钵底板接触面,减小足与匣钵底板的摩擦力以保证坯体足部在烧成收缩时可以滑动,避免器物底板拉裂,我现在在景德镇生产【万福堂】牌瓷器就是使用这种计算方法,误差可以控制在%2以下,唐山的实验报告收缩率数据为与景德镇瓷器的收缩率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瓷器品种不同,景德镇高档瓷器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之为“中国细瓷”,其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而唐山瓷的烧成温度一般达到1240度或者更低因此不能称之为“中国细瓷”,胎体的密度和强度低于景德镇瓷器,其收缩率必然小于景德镇瓷器的收缩率,因此不能作为其他地区瓷器收缩率的数据,同样景德镇生产的低档瓷器收缩率也小于,。
收缩率如此之高的确会造成画面纹饰的变形,但是不会造成釉面形成橘皮釉,釉面在高温情况下呈液态自然会流淌平整,只有在温度没有达到釉面熔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橘皮釉,但是也与收缩无关,画面随着器体的收缩必然会随着收缩,如果在平面上会使的纹饰的线条更加精致,构图更加紧凑,如果在转角或斜面上纹样会变形,画工们了解这一收缩现象,因此绘制人物、动物等造型要求高的纹饰时尽量寻找相对平整部位,减少变形,在转角、斜面等部位一般绘制一些小型边角图案纹样,这样就避免了纹样变形的问题,构图的空间也必须提前做出预留,一般批量生产之前都要制作样品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确定纹饰烧成后的效果变形和空间,一旦纹饰确定后几十年都无人敢于更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更改后会产生变形和空间的问题。
瓷器在烧成阶段不仅会发生收缩还会发生膨胀,其膨胀是因为器物上部重量压迫使得器身发生变形膨胀或下垂,比较容易出现这种膨胀现象的如天球瓶、赏瓶之类因其顶部有一凸起压迫瓶身,使得瓶腹部向外膨胀,但由于收缩率较大,成瓷一般不会大于坯体的直径,只是相对高度来说会产生膨胀。
官窑器与民窑器原则上说收缩率没有差异,但是由于官窑器一般材质较好烧成温度高,成瓷密度大也就是通常我们常常提到的“手头沉”,自然收缩率要高于普通民窑器,但差异不大,凭目测很难发现。
匣钵是预先在高温下烧成的,在使用时只会膨胀而不会收缩,匣钵壁的薄与厚与收缩无关,其作用只是阻挡灰尘和隔离叠摞瓷器。
我们了解了从坯体到成瓷的收缩率规律已经十分清楚的知道这两件装在匣钵里的元青花标本是现代人所为,只是伪造的标本太没有技术含量,太幼稚,推出宣传这件标本的人不了解瓷器生产的常识,其实只要找一个大一点的匣钵把这只瓶子装进去就不至于被人一眼看破,这种假标本制作起来非常容易,把瓶子烧成后放入匣钵,然后在足部和匣钵底板上涂抹一些釉水入窑一烧就会粘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