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馆藏
标本
论坛
BBS
资讯
艺术品资本金融化平台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馆藏古瓷
日本瓷器
馆藏文物
馆藏标本
日本瓷器
鉴赏学习
文物鉴定
格古日记
频道
积分商城
留言
企业简介
最新新闻
品牌故事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中国·古陶瓷与标本博物馆
»
论坛
›
论坛
›
鉴赏学习
›
鉴定知识
›
聊聊青花料色的“吃胎”现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临时-待分类]
聊聊青花料色的“吃胎”现象
[复制链接]
2598
|
0
|
2019-11-4 15: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聊聊青花料色的“吃胎”现象
说起元青花人们常常说到“吃胎”这一技术术语,“吃胎”是指青花颜料渗入胎体之中,而元青花则不存在这“吃胎”现象,料色在胎与釉之间。因此青花料“吃胎”与否是判断是否是早期青花的重要鉴定特征。
料色“吃胎”是如何形成的?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料色“吃胎”而达到“料色在胎与釉之间”,的效果,?这些问题我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有一些体会介绍给大家。
在坯体上绘制青花纹饰,由于坯体是干燥的泥质吸水率很高,微细的氧化钴会随着稀释颜料的水渗入坯体中,瓷器烧成后形成颜色深入胎体的效果,这是颜料“吃胎”的根本原因,这种深入胎体的吃胎现象在绝大多数青花瓷中存在,基本上属于于明代成化以后的产品,而成化以前的青花瓷绘制工艺与成化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吃胎”产生根本影响的两项原因是青花颜料融合剂和坯体吸水率的改变,早期青花(我称之为北派青花)延续了中国画的所有技法,颜料使用粘性融合剂,降低了吸水率再加之采用二次烧成工艺坯体经过素烧成陶胎更进一步降低了吸水率,相当于中国画工笔画在熟纸上的形式,由于坯胎本身的吸水率大大低于泥坯,被粘性融合剂粘粘的氧化钴颜料无法随水份深入坯体中,瓷器烧成后料色在胎与釉之间。形成了那个时代的一大特点,如果是原始出土器物这种特征基本可以反映器物的时代,但是使用粘性融合剂和采用二次烧成工艺一直有人使用,如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乾隆龙纹玉壶春,只是成化以后越来越少使用这种费时费力的工艺,因此仅凭是否“吃胎”不能确认是否是早期青花。
近些年来由于元青花瓷成为收藏界的新宠,仿品行业自然把仿制元青花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迎合鉴定特征“吃胎”,仿制者也开始使用一些方法使得仿品达到“不吃胎”的效果,主要采用 在素烧胎上绘制纹饰,因为使用粘性融合剂后瓷器烧成后会出现缩釉、料疵等质量缺陷,但是仅仅使用素烧胎还是达不到早期青花“不吃胎”的水平。还有采用釉中彩装饰工艺,即在烧成的白胎上绘制,“不吃胎”的效果达到了,但晕染效果则与釉下青花有很大差别,因此观察是否吃胎的确是早期青花的主要鉴定特征。
青花料色是否“吃胎”仿制技术难度不大,现代青花大师王步的作品基本不“吃胎”就是因为王步使用的青花颜料使用的融合剂与其他人不同,接近早期青花的融合剂。随着仿古瓷制作的发展,很快这种技术就会普及,因此收藏者不得不提高警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dmi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拍卖记录
鉴定知识
会员培训
会员交流
会员藏品
仿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