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待分类] 邢窑与定窑

[复制链接]
查看1456 | 回复0 | 2019-11-4 13: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邢窑与定窑“邢定不分”这是考古界一个共识,统计多个成分报告,邢窑与定窑无论是胎和釉,各项指标都非常接近,至少从常量元素上很难对二者加以区分。

   邢窑是我国国瓷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窑场,中心区域在内丘城关、北大丰一带,北距定窑160KM。邢窑隋代时规模就很大,胎体普遍厚重,品种有青瓷、白瓷、少量黑瓷等。进入唐代,白瓷产品精粗俱备,产量极大,除少数类银似雪精细白瓷多为皇家及贵族使用,大宗成色较好白瓷已形成“天下贵贱通用之”的规模,隋代邢窑白瓷已经成熟烧制,但史书上记载均在其鼎盛的唐代,记载有明显滞后现象。中唐时期,定窑受邢窑影响已有所建树,精细产品质量已经不逊色邢窑,只是数量较少,与如日中天的邢窑相比位置并不凸显,因而史书上并无记载,但在定窑遗址堆积层已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一般来讲:陶瓷业史书记载均在其鼎盛时期,明显有滞后的现象,这也让后人对定窑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南北方及国外出土的众多中晚唐精细白瓷,人们在判别不清窑口时,笼统称之为“唐代白瓷”,人们虽然清楚这些不是邢窑产品,却不知道定窑此时已达到这种高度,对定窑这一时期的认识严重不足,如远在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部分晚唐白瓷及公元901年临安水丘氏墓出土的白瓷等等。五代以后邢窑白瓷分精粗两种,其装饰工艺受定窑影响较大,精者与定窑区分较难,粗者区分容易。但总的来讲:泥料陈腐及捏炼不如定窑精细,因而微生烧严重,胎体颜色也发灰暗,釉色白中冷灰,印花产品也较粗糙模糊,只是旋削工艺大多比定窑精致。


   “邢窑不分”目前来看应特指中晚唐这一时期的产品,如果人们知道:晚唐五代定窑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已经超越了邢窑,就容易区分了。如1997年涧磁村出土晚唐墓30余件定窑白瓷,其精细程度与同时期邢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出现了规整的印花品种,如此墓在其他地区出现,人们肯定对其窑口产生疑问,甚至会归为邢窑。在邢定区分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以工艺技术进行划分,认为邢窑旋削工艺精湛娴熟,细节处理一丝不苟,而定窑则工艺较粗,器足旋削草率。大体上讲是有这种倾向,但此时定窑有很大一部分胎足处理也是干净利索,不输与邢窑之精细。再如中晚唐邢窑定窑大量生产的唇口碗,都存在玉璧底和宽圈足两种,学术界大多认为:定窑唇口碗碗口翻折,粘合而成。所以碗口沿截面就形成一个圆孔,而邢窑唇口碗直接用刀修出没有这个圆孔,这种区别方法是不正确的。遗址出土定窑唇口碗残片大多数并没有翻折粘合而成的圆孔,只是多数比邢窑唇口稍小些,其底足也大多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泥屑相连的现象,并不逊色邢窑处理底足的精细程度。

   邢窑非定窑之直接前身,但邢窑直接影响和间接扶持了定窑,其工艺技术十分相似。所以区分邢定主要应从原料入手,虽说从科学的角度测试成分差异不大,但瓷器涉及因素较多,最终在器型、工艺、胎釉上还是有所差异。定窑白瓷受邢窑影响,对其继承与创新,形成自己胎薄质坚、釉色灵润、器型端巧、纹饰精美特有的风格,吸收继承邢窑等诸多窑口优势,又发明了新工艺,形成影响深远的一代名窑。
   一言以蔽之,大量对比历代邢窑定窑遗址出土标本,任何人都会说“邢定可分”,而真正与定窑难以区分的是同出一脉的井陉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