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馆藏
标本
论坛
BBS
资讯
艺术品资本金融化平台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馆藏古瓷
日本瓷器
馆藏文物
馆藏标本
日本瓷器
鉴赏学习
文物鉴定
格古日记
频道
积分商城
留言
企业简介
最新新闻
品牌故事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中国·古陶瓷与标本博物馆
»
论坛
›
论坛
›
鉴赏学习
›
鉴定知识
›
上林湖与越窑"神品"秘色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越窑]
上林湖与越窑"神品"秘色瓷
[复制链接]
1747
|
0
|
2020-1-27 15: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上林湖与越窑"神品"秘色瓷(实战篇)
不得不说这段时间被上林湖后司岙刷屏
后司岙考古发掘被评上
2016年中国考古研究十大新发现
瓷 中 盛 世
——上林湖与越窑秘色瓷
前段时间呢,我也跑去了香港,看了几场拍卖会,发现,但凡在拍场上出现的越窑器物,被上手的几率非常高,而且无一例外全部拍出。以下就是这次几场拍卖的越窑器物的成交额:
(个人认为此件牡丹纹洗断代应为南宋)
说到越窑,就不得不提三个字:那就是“上林湖”。喜爱老窑的小伙伴和到过浙江的朋友应该对这三个字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很熟悉,但是刚开始接触高古瓷的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上林湖”究竟是什么?
(“上林湖”铭残器)
当然啦,首先,“上林湖”它是一个地名,它是位于我们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的一处湖泊。位置挺不错,交通也很便利,距离省会杭州的大西湖大约140公里,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距离宁波市政府仅仅55公里,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大家感受下这个对我来说不太算遥远的距离:
其次呢,这是一个风景秀丽,十分适合开发旅游与养老产业的地方。没有工业污染,四面环山,湖水清澈,水质更是棒得没话说,山清水秀,一派自然风光。大家再感受一下这个非常“宜居”的上林湖: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上林湖是我国青瓷的发祥地和唐宋时期越窑青瓷中心窑场的所在地。上林湖一带烧制青瓷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晚期,经历了两晋、隋唐直至北宋时期,历时千余年,窑火从未间断。根据记载,五代吴越国的钱氏王朝更是在上林湖设置官监窑,烧造的瓷器全部作为宫廷用具和朝贡贡品。大家再来感受下当时坐拥百余处窑址、作为“中心窑场所在地”的上林湖:
(图中的红点点就是当时的窑址所在)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唐代以前,世界制瓷史,就是浙江的制瓷史;“制瓷”史环太湖地区创造的特殊文明。
话说随着当时越窑青瓷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进步,越窑窑场的范围也随之扩大,除了窑址最为集中、产品最为丰富的上林湖窑场外,还有上岙湖片区、里杜湖片区、白洋湖片区和古银锭湖片区。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荷花芯窑址”和“后司岙窑址”都是属于上林湖片区,而藏界中经常论及、出现频率较高的“低岭头窑址”和“寺龙口窑址”则是属于古银锭湖窑址片区。
慈溪的窑址片区那么多,当年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笑傲群窑场还是需要过硬的金刚钻的,而恰恰咱们的上林湖片区偏偏就自身很硬,比如它具备以下几把厉害的刷子:
从刚才的地图分析大家大致可以看到他是属于一个低山丘陵的地形,非常适合建造各种龙窑来烧造瓷器;其次呢,它自身拥有非常丰富的瓷石矿,窑工们可以就近取材,十分便利;上林湖四周群山围绕,草木繁茂,为龙窑的窑烧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燃料;而浙东地区发达的古运河等等交通运输网又为它提供了十分便捷便利的运输条件。这一切条件都太完美了,为之后上林湖烧造秘色瓷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所以呢,在一众窑址片区中,上林湖想不做老大,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儿。而“秘色瓷”,正是让上林湖笑傲群窑址、打遍天下无敌瓷的“杀手锏”。
“秘色瓷”,应该说是老生常谈了,去过西安扶风法门寺的小伙伴们都会知道地宫的器物账单,而这一份器物账单上清清楚楚记录了当时被一并封存于地宫的御赐器物中就包含了“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这也是几百年争论究竟什么是“秘色瓷”以来我们第一次清清楚楚知道,什么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唐懿宗李漼不得不说是一个苦命的皇帝,李氏王朝交由他手后,一直是问题不断。到了他执政的中后期,南北混战一触即发,内忧外患双重夹击使得李漼心力交瘁。对于这个混乱的朝局,我们的唐懿宗也是束手无策,最终,回天无力的他终于想到了或许亲爱的佛祖可以帮帮他,毕竟法力无边的释迦牟尼佛或许可以施以援手保佑一下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春,唐懿宗诏令供奉官李奉建以及大批群臣高僧,去法门寺迎请佛指。并且为表示自己的虔诚,李漼准备了大量的奇珍异宝同行,为的就是祈求佛祖能昭见他的一片赤诚,保佑大唐岁丰人和、八方来朝,这批珍宝中,就有十三件“秘色”。
只不过生来金贵却命如纸薄的李漼没有等到亲自迎请佛指便驾鹤西去了,新接任的大唐天子李儇于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正月初四那天替先皇完成了他虔诚的心愿,举办盛况空前的迎佛法会,将佛指舍利与两代帝王及王族大臣们所赐的珍宝一并送至法门寺,由僧人造册登记后立即送入地宫。这是有明确记载的秘色瓷御赐且作礼佛之用的纪实。
不仅如此,越窑烧贡瓷、进贡皇廷的活动都是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和可靠的实物例证的。大家都知道,唐代地方向中央的贡献可分为“贡”和“献”,“贡”,是以常年土贡、宣索贡为主,常年土贡的品种、数量都有明确的要求,是要纳入贡籍的,而宣索贡则是要根据皇帝或者朝廷的需要再责令地方进贡;“献”是指地方政府主动进献的丝帛、金银、玩物、滋味之物,在唐后期被称为“进奉”。
关于我们越窑的贡瓷的记载蛮多的,被使用得比较广泛的文献就有如下几个:
《新唐书·地理志》:“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宝花、花纹等罗,白编、交梭、十样花纹等绫,轻容、生縠、花纱、吴绢,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纸,笔。”
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唐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凌倜墓志》:“终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人里石贵保……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
到了唐末,钱镠派遣官员在上林湖设立窑务,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罗坦墓志》上书:“父是太祖肇启,毁家为国之时,立肱股于上林,与陆相公同置窑务。”
这些文献,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上林湖这个地儿。2015年至2017年,对于上林湖来说是不平凡的三年。多少越窑爱好者魂牵梦萦的地方,也就是上林湖后司岙,在我们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沈岳明老师长期不懈地努力争取下,地面与水下考古发掘终于顺利进行,由省考古所沈岳明老师、郑建明老师担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沈岳明老师)
(郑建明老师)
为什么说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对于藏界、考古界都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在近期开展的关于后司岙考古发掘报告的研讨会上,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都指出:因为后司岙窑场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它是目前所知的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的制瓷水平;后司岙窑场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中国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同时也是此后直至现在的最高级别的青瓷的代名词;后司岙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等等等的一大批名窑的生产与皇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而在后司岙窑址中被考古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刚刚我们所提到的唐代法门寺地宫、大明宫遗址、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非常接近,而且在装烧方法上可以说是几乎完全相同。
(法门寺秘色瓷八棱净瓶)
(西安大明宫遗址“盈”字款邢窑、越窑器物底)
(上林湖后司岙考古出土残器)
而且,我们通过这次发掘,首次摸清了以上林湖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最高品质的青瓷窑场的基本格局,首次确认了唐五代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也首次确认了盛极一时的秘色瓷的生产工艺与兴盛过程。
后司岙是位于整个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的区域,不仅窑址密集、规模庞大,而且从窑址中发现的产品来看,秘色瓷的整体占比非常高,质量精而且种类十分丰富,可以确认它就是唐宋时期秘色瓷的追主要的烧造基地。
截止目前,根据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后司岙发掘面积将近1100平方米,发现了包括龙窑炉、房屋遗址、贮泥地、釉料缸、挡墙、排水沟等等在内的越窑作坊遗迹,清理出了大约近六米深的残次品堆积层,考古出土了包括越窑秘色瓷在内的大量的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精品。
(上林湖后司岙考古发掘现场)
我相信大家应该跟我有同样的经历吧,从前刚开始收藏时,遇到一些精美的器物,内心总是会感叹:“我去,这么美、这么精致,当时的人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什么配料,才能把东西做得这么奢华异彩!”而且对于瓷器的烧造,更是觉得这个技术活儿,真是太神秘,靠我有限的脑容量完全想象不出这种高深神秘的烧柴火活动是怎么进行的。
那么后司岙真的就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尤其是有了高科技考古技术的支持,整个窑场布局以及烧造过程和手法几乎就完完全全非常直白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们从图片中就可以看到,它的窑场是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的。这个龙窑炉由窑头、窑床、窑尾排烟室、窑门以及窑炉两侧的柱础石、多层挡墙、挡墙外侧的排水沟等构成。
在这个龙窑炉的西侧是废次品堆积层,这个堆积地点与窑炉之间用了废弃的匣钵作为挡墙隔开;而在龙窑炉的东面主要是当时的作坊的遗址,其中就包括有两座房、许多个釉料缸。而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个龙窑炉当时应该是被修葺过,说明它烧造越窑的时间应该是非常久的。
刚刚我们说到,考古出土了非常多的唐五代时期秘色瓷,那么这些秘色瓷产品的种类形制也是琳琅满目的,主要是以碗、盘、钵、盏、盒为主,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执壶、瓶、罐、碟子、熏炉、盂、枕、穿带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等等的类型,而且每一类器物又分为很多种不同的造型。但是我们发现它们都是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这一类的器物它的胎质非常的细腻纯净,釉色都为透亮的天青色,虽然秉承越窑一贯的薄釉,但是釉面给人的感觉非常莹润且肥厚。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是越窑青瓷,同样的瓷土,同样的水质,或许也是同样的火温,那为何单单只有后司岙出土的秘色瓷可以达到如此高的品质?原先关于“秘色瓷”这个名称的讨论,有过很多种的说法,其中一种,便是说,这个“秘”字,是个形容词,它指代这个东西,本身就与帝王有关;而与帝王有关,当时是秘密,故而它的烧造之法,也是有秘而不宣之处。
那么从后司岙漫山遍野遍布的废弃匣钵中,我们发现了其中一种十分特殊的匣钵。它的匣钵的钵体十分细腻,可以感受到当时工匠在制作匣钵时对于胎体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淘筛,甚至于有些与定级为秘色瓷器物的胎质是一样的优质瓷土;而且在这一类匣钵,它们不是粗陶,而是先烧制成瓷匣钵,再以釉封口。我们都发现它们的封口处都有一层宽宽的厚釉。
所以我们很肯定,秘色瓷的出现,与使用这一类瓷质匣钵装烧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这一类以釉封口的瓷匣钵,才形成了烧成冷却过程中的强还原气氛,所以才能烧制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
那么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就是,优质瓷土的资源非常有限,烧瓷所用的釉料也是十分金贵,所以以这类优质瓷土做成瓷匣钵还以贵重的釉料封口的工艺告诉我们很重要的几点:一是这类匣钵立面装烧的是更为贵重的器物,也就是御供之物;二是当时为了朝贡皇廷、或完成皇廷下达的额外的“献”,后司岙窑场在制作上是不惜工本的;三是,为了不白瞎这么金贵的资源,窑场必定会在工匠使用上有要求,后司岙一定是当时最著名、最有经验的工匠的聚集之所。
好料、好工、好场地,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后司岙盛产的御供秘色瓷品质超凡已是定局。但即便如此,在我们看到的厚厚的堆积层中如此多的废次品,就完全能体会到烧制成一件型、色、工各方面都一流的秘色瓷是有多么困难,而若此件秘色瓷能流转千年不破损到现如今能被我们遇到的话,更是难如登天。所以,如果今后在市面上遇到此类秘色瓷器物,千万不要放过,尤其是,一定一定要告诉我:)
再说回后司岙,在这次清理地层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大中”、“咸通”、“中和”纪年款的窑具,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在“大中”年间前后,随着高质量瓷匣钵的出现,秘色瓷就开始生产,在“中和”年间前后达到了鼎盛,这个兴盛的过程至少是持续到了五代中期左右,这个时候几乎每件器物的烧制都使用的是高质量的细瓷匣钵。而到了五代晚期,由于优质瓷土资源的枯竭,匣钵胎体的颗粒开始明显变粗,密封性下降,导致秘色瓷生产开始走向衰落。
所以秘色瓷出现至衰落的大致时间段应是这样的:
大中年间:也就是公元847年~859年左右开始出现;
咸通年间:也就是公元860年~873年左右走向兴盛;
中和年间:也就是公元881年~884年左右走向鼎盛;
五代晚期开始走向衰落。
这些优雅精致的秘色瓷生产出来后,通过水路,转道陆路,辗转两千公里,来到重重楼阁、浩浩殿堂的长安。君王对它爱不释手,朝臣后宫奢望得此赏赐。它在朝堂,是皇权身份的象征;它赐入梵音袅袅的寺庙,是宗教仪式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随着御赐的车撵千里奔赴,或斟满葡萄美酒,或承载青稞烈酒,或注入酽茶热气腾腾,藩王如获至宝......
秘色瓷的高贵出身,外加之典雅的造型与清亮的釉色,以及“越州烧,臣庶不得使用”、“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由上至下的秘色崇拜运动。由大唐宫廷起,到文人墨客,到诗人画家,都无不以亲眼目睹秘色风采为荣。
最著名的诗句,除了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外,就应是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了,其中两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被后人传唱至今。包括宋代赵令畤的《侯鯖录》卷六都引用了这句诗词:“今之祕色甆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祕色。比见唐《陆龟蒙集·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窰开,夺得千峯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鬭遗杯。’乃知唐时已有祕色,非自钱氏始”。
嘉泰《会稽志》、周辉的《清波志》都有提及越窑秘色瓷,到了明清时期,清代超级爱玩的乾隆皇帝御题诗词中甚至出现了“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星辰看”的感叹,试想一位阅宝无数、藏尽天下珍玩的帝王都遗憾不能得到一件越窑秘色瓷,就足以说明秘色瓷在当时已是弥足珍贵,故而,而今我们能亲自上手秘色瓷、探寻秘色瓷窑址、拍卖上通过举牌竞价拥有秘色瓷,已是何等幸福。
(以上为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品)
我们浙江籍的青瓷爱好者卢彰麟先生,也是一位非常有文采的收藏家,探访上林湖后司岙越窑窑址后即兴作一首《水调歌头·再访上林湖》,我把它稍稍做了一点点的改动:
“才登中原山,又赴上林湖。一脉青色相承,南北瓷窑探。问君意欲何为?跋山涉水步艰。拼却两鬓白。为寻瓷源根,且解书中难。
瓷秘色,器为贡,出此山。法门地宫皇器,本为上林源。山青难掩瓷韵,水碧翠色满滩,遍地古瓷观。越泥终成珍,惟恨相识晚。”
(卢彰麟先生)
相对比1987年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瓷秘色”,以及2007年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时期出土的越窑残器标本,在反观上林湖后司岙越窑窑址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它们的胎质都是十分细腻,胎釉结合相当紧密,釉色清亮且均净,釉面更是温润如玉,工艺打磨的精细程度都是世所罕见的。
(西安扶风法门寺出土)
(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
(上林湖后司岙出土)
所以根据这些文献、有明确出土地点及历史记载的器物,再结合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完全解决了以往困惑着大家的有关于秘色瓷何时开始烧制、在哪里烧造、以及如何烧造的问题。
不过呢,想要完全弄清楚秘色瓷的真正涵义,还是任重而道远的。首先,诚如此前我们说了,要弄清楚秘色瓷与普通越窑青瓷的差别。虽然说从后司岙现场的考古发掘来看,唐中晚期时秘色瓷与普通青瓷是同窑合烧的,但是我相信在整个烧造过程中,器物的罗列排位一定是不同的,因为根据多次的实验表明只有在窑炉的中部才有可能烧造出秘色瓷来。所以说有很多的匣钵,底款有刻“上”、“中”,都是表明了在入窑炉时这件器物所处的位置,而很多匣钵上还有器物名称刻款、工匠姓氏刻款。
(“中”字款)
(“郑”字款匣钵)
(“马”字款匣钵)
(匣钵上刻有“庆娘”二字)
(“邱上”款匣钵)
(“水盂”款匣钵,说明里面装烧的器物)
(自恋的某位工匠为自己作品刻上了“棒”字)
其次呢,就是还需要弄清楚秘色瓷的原料,也就是烧造秘色瓷所用的瓷土,在成分上究竟与普通越窑青瓷是否有差别。秘色瓷,这个“秘”字,是否也预示着在配方上它也是用了秘密配方呢?以及,秘色瓷的釉料的配方上,是否也与普通青瓷不同?这个也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一点。
第三,秘色瓷的烧造工艺。虽然说我们现在已经很肯定秘色瓷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以釉封口的细瓷质匣钵,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破解秘色瓷的烧成温度。这个都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反复试验假以时日才能完成的工作吧。
十多年的收藏路一路走来,我觉得收藏带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有破不完的谜题、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完的精美器物。所以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秘色瓷带给了我不一样的世界,同样也希望,我身边的藏友们,都能寻找到能让自己心境开阔、充满喜悦的收藏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dmi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拍卖记录
鉴定知识
会员培训
会员交流
会员藏品
仿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