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1-27 14:44:26

上林湖越窑首现“秘色”字样,终于找到秘色瓷根!

                      重大发现 | 上林湖越窑首现“秘色”字样,终于找到秘色瓷根!                                                       2018-05-09 17:46                  

                        要说这几年瓷窑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上林湖”算得上是青瓷界的网红了。
前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钱报记者曾连续做过专题报道。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 我们以为只存在文人诗词里对于秘色瓷的描述“千峰翠色”、“凉露浸衣”之绿,有了明确的证据,并解决了两大千年悬案——
作为越窑中最高等级的秘色瓷,皇室专用 它在哪里烧,怎么烧? 以及唐代贡窑在哪里? 最近,仍在发掘中的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又有大收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后司岙窑址考古领队郑建明告诉本报记者,去年他们发现了北宋早期越窑,出土了大量北宋普通青瓷和秘色瓷,经过半年多的清洗、整理、研究,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

烧造秘色瓷的瓷质匣钵上出土“秘色”字样。 比如,一件瓷质匣钵上的“秘色”字样,是首次在窑址出土物中发现。
为此,记者急忙赶往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探访。
在新发现的唐代窑炉遗址 首次出土“秘色”字样 上林湖工作站的大院子里,堆着一排堆得比人还高的“小山”,全是瓷片。
郑建明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去年出土的瓷片、窑具,加起来有几百吨,能装满好几个火车皮。
“光是清洗瓷片,就需要一年,甚至几年。”
院子另一头,技工们正拿着破碎的瓷片,一片一片登记,真是慢工出细活。
这也是为什么,去年的发现,到现在才正式对外发布。

在上林湖,你会看到这样的标识语 记者坐船,穿过碧色的上林湖,到达后司岙窑址。
眼前这条编号为66号的窑址,曾在2015年和2016年的大规模发掘中,发现了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基本解决了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生产问题。
去年,在66号窑址的西南下坡,郑建明和同事又发现了一条新的唐代窑炉“64号窑炉”,里面有大量普通青瓷和秘色瓷,最重要的是,其中一片带字样的瓷质匣钵。
记者在库房看到,上面刻了6个字:罗湖师秘色椀。

“罗湖师秘色木宛”匣钵 椀?这是当时的俗字。
不过,这6个字当中最重要的信息,是“秘色”两字。
31年前,陕西法门寺地宫14件秘色瓷出土,人们才看到古代文献上被文人描述如何美的“秘色瓷”。
而上林湖瓷质匣钵上“秘色椀”三个字与法门寺地宫衣物帐碑上的文字完全相同。
至于“罗湖师”,郑建明说,这代表秘色瓷不是谁都能做的,可能是一种技术等级,像职称一样。
再看这6个字,是刻在瓷质匣钵上。
“这再次证明瓷质匣钵就是烧造秘色瓷的重要窑具。”
后司岙不光烧秘色瓷,也烧普通青瓷越窑,而瓷质匣钵,专烧秘色瓷。
瓷质匣钵是唐代人发明的神器。
“窑炉除了温度,气氛很重要,密封做得越好,瓷器就越青,如果氧化,就会发黄。”郑建明解释。
而瓷质匣钵是用釉封口,冷却时,阻止了空气进去,所以能达到秘色瓷的青绿色。
但是瓷质匣钵的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所以真正的秘色瓷产量很少。
记者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上林湖岸边走,可以说是踩在瓷质匣钵和瓷片上走路的——这太奢侈了。因为瓷质匣钵是一次性的——打破后才能把里面的器物取出来。
越窑经历了北宋的衰落 又在南宋“回光返照” 66号窑也有大发现。
“上林湖越窑从唐代开始,到五代、北宋,一直到南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序列。”
郑建明说。
结果一挖,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出土多件“太平戊寅”款青瓷,主要在北宋早期前后。

北宋时期地层堆积。在这些破碎的瓷片中,考古专家们找寻着北宋早期越窑的面貌。 在库房,记者看到了这些正在整理中的北宋越窑瓷片,发现了一个特点。
这些青瓷绿是绿的,但又和前年发现的晚唐五代青瓷不一样,晚唐五代青瓷是素面朝天的,而这些青瓷流行复杂的纹饰装饰——以细划花为主,有凤凰、龙、白鹭、孔雀、鹦鹉、蝴蝶、缠枝花卉、莲荷等。
看起来美是美的,但总觉得有点俗气,不够高级。

北宋早期浅浮雕龙纹
北宋早期对碟纹
北宋早期龙纹大盘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09/e27ddec9c0fe4b41b6c36575b06957ff.jpeg
北宋早期对凤纹 越窑从唐五代走向鼎盛,一直以造型和釉色取胜,不拼装饰。
郑建明道出变化的原因:“华丽实际上可以掩饰很多瑕疵,表现在制瓷技术上,就是胎开始变粗,颜色开始变深,釉色以青黄为主。所以,从窑业技术的本质来说,它已经转向衰落了。”
而这也跟优质瓷土的枯竭有关,伴随着胎釉质量下降。

北宋陶质匣钵与精品青瓷 那么,南宋还烧造秘色瓷吗? “越窑到北宋晚期可以说穷途末路了。
作为最高等级青瓷的代言人,秘色瓷开创的天青色,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北宋灭亡以后怎么办?
随着宋室南渡,窑工回到了南方,这对越窑来说,是一次回光返照,最后一次给宫廷烧造瓷器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说,从文献来看,南宋时余姚烧秘色瓷是有一定信息的。
根据他们多年的调查,窑址主要分布在慈溪古银锭湖一带,有低岭头、寺龙口、张家地、开刀山等几个窑址。
考古队员在当地也确实发现了一批南宋早期产品,其中的官窑型器物的釉色呈天青、月白、乳浊、半失透状,釉面滋润而含蓄,与北宋汝窑风格颇为相近,同其后的南宋郊坛下官窑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也就是南宋越窑的学术意义:上继汝窑,下启南宋官窑。早期,宫廷在越窑地区定烧,临安稳定后,就自己设官窑了。”郑建明说。

上林湖漫山的瓷片 黄友平 摄 “秘色”“秘色” 你究竟多珍贵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代诗人陆龟蒙一首《秘色越器》向世人道出秘色瓷神韵。但因传世极少,一直众说纷纭。时隔一年,上林湖、秘色瓷的小秘密又被发现了不少。
在这里,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些这位“考古界网红”的发现之路吧。
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存在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但宋代以后,秘色瓷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并逐渐成为一个谜。

物帐碑中关于秘色瓷的记载 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的考古发现,首次出土秘色瓷实物。
同时出土的法门寺地宫物帐碑,让考古专家明确地了解到每一件器物的名字。
而其中的“瓷秘色”三个字更是牢牢抓住了大家的心,经专家研究证实,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正是大家一直寻找的秘色瓷。

左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物,右为上林湖秘色瓷八棱净瓶 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关系非比寻常。
此后,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秘色瓷器物。
“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有没有统一的色卡呢?
秘色瓷扁壶 在记者眼里,这是一种百看不厌的淡青色,仿佛倒映着上林湖山水的颜色。
在考古工作者眼里,“秘色”的解释就专业得多了。
上林湖考古队的年轻队员张馨月就曾在上林湖越窑遗址考古工作站公号里写到:
“目前考古工作者认为秘色瓷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烧造工艺,专指晚唐五代时期用瓷质匣钵装烧的高质量青瓷,胎质细腻坚硬,施釉均匀,釉面莹润,常呈青绿色。”
要达到这种“如冰似玉”的效果,对装烧工艺的考验很大。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还要靠窑炉火候的把控。
不同的火候、气氛,出来的釉色可以相去甚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技术一定是高难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林湖越窑首现“秘色”字样,终于找到秘色瓷根!